【院士谈科技自立自强】高校科技创新要走好向“新”提“质”之路
【院士谈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付梦印(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学校长)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校科技创新要走好向“新”提“质”之路。
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高校需深刻认识和把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坚持用系统思维谋划,向“新”发力,聚焦前沿突破。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高校应走出已有学科专业的“舒适区”,增强学科专业布局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布局适应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的新学科,强化新兴交叉学科内涵建设,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学科生长点。要加强有组织科研,优化科研工作体制机制,释放创新活力,增强基础科研水平,向科技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产生更多“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交叉性技术、原创性技术。
提“质”发展,赋能产业前行。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要以一体推进教育改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迈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要担负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任务,加快本硕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能够解决“卡脖子”问题和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要搭建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平台,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破五唯”“立新标”并举,为激发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创新勇气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活力营造良好生态。同时,要着力推动“从1到10”的高质量转化应用,打通先进技术、创新人才与产业一线的交互路径,推动现代产业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为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双向赋能,近年来,我们与地方政府共建了“长三角智能制造与装备创新港”,聚焦前沿理论、关键技术、装备应用,集成整合了学校科研大团队和科技创新资源,吸引西北工业、和平重工等龙头企业集聚到原始创新最前端,实现高校和企业在物理空间上“零距离”,科研人员可以深度参与企业研发应用工作,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进行。目前,创新港在智能焊接与高效增材技术等领域已经实现装备应用。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形势逼人,使命催人,时间不等人。高校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科研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创新优势,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光明日报》(2024年04月12日 01版)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文章:
- [研究生考试]2023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工学“最强高校”
- [最新资讯]南京大学要重回top3竞争梯队,苏州校区做强是关键,录取分已证明
- [研究生考试]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在2024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名列前茅
- [学历教育]哈尔滨工程大学2023年内蒙古(理工)普通类录取分数线
- [技能培训]哈工程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点亮新工科培养
- [技能培训]39所985高校排行榜公布,吉大轻松夺冠,国防科大竟然是倒数?
- [自学考试]水火不容?U.S.News世界大学榜单“推翻”QS排名
- [自学考试]2023年QS世界大学排名
- [研究生考试]这些985,消失在大学排名榜!
- [自学考试]热搜第一!大连理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