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清华大学有小混混吗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能培训 > 于歆杰:最受欢迎的清华老师是怎样炼成的?

    于歆杰:最受欢迎的清华老师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硕云科技教学 阅读:2

    于歆杰:最受欢迎的清华老师是怎样炼成的?

    以下文章来源于育见新闻 ,作者方安然

    育见新闻.

    育新知·见未来。中国教育电视台新闻融媒体官方账号,权威教育媒体,以观点创造价值,以思考引领变革。

    在清华大学教书22年,于歆杰拥有40万左右的学生。其中的两三千人来自清华,剩下的则遍布于全球的158个国家和地区。

    “平均下来,每年我在清华大约教100人,如果不是慕课,穷尽一生,我也没法教那么多的学生。”这位身形瘦削,佩戴着黑框眼镜、始终以友善微笑示人的老师如是说道。

    天使和魔鬼

    都在细节里

    “天使和魔鬼都在细节里。”打开教学档案袋,于歆杰特别强调了这句话,这也可以说是他的座右铭。

    在于歆杰看来,不仅是教育教学,任何事情都可以用这句话来阐释。“因为细节是核心,只有重视细节,那些宏观的道理才可以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因此,他认为,要想真正体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就需要在亲身的课堂实践中加以印证。

    《电路原理》是许多工科学生的基础必修课。据于歆杰介绍,这门课程想要学好并不容易,其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多且具有一定的深度。自己作为老师,也一直在努力把那些比较难的知识讲得较为浅显易懂,来帮助学生理解。

    借助于现代的技术手段,于歆杰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比如通过雨课堂等教学软件,让正在上课的学生能够实时地发送弹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同时也能了解到此时此刻课堂上其他同学都是什么样的状态。

    “一节90分钟的课,班上80个学生一共发了671条弹幕。”于歆杰表示,通过这种实时的线上互动,自己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们的听课情况,也可以借此增强课堂对大家的吸引力。

    不仅如此,考虑到不同学生学习的需求各异,于歆杰还为《电路原理》课设计了三种完全不同的上法:有课前看慕课自学而后参加小班讨论的a模式,有传统大班课堂授课并融合雨课堂进行互动的b模式,也有经申请后自己课下自学慕课同时按时完成作业和考试考核的c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由选择其中的任一模式,最后参与同卷统考的方式实现课程的考核管理。

    “清华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学习能力、个人兴趣、未来志向方面各有不同,众口难调,因此,我们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权。”于歆杰说。

    “上过这个课的学长,甚至是没上过课、没抢到于老师实验课的学长都向我推荐于老师这个课程。”选修了本课的清华大学未央书院学生孙唯说。

    校园以外,于歆杰《电路原理》这门慕课,也在网上收获了一众“飘在云端”的学生给出的好评。

    微博上一名名为“fineandthanks”的网友这样评价“电路原理自从一年前我在b站上看了几节于歆杰老师的课程,其他老师的课就再听不进去了,讲得实在是太好了。”

    教育的精髓是

    “始终在一起”

    谈及自己对“教育家”一词的理解,于歆杰特别强调了“育”的作用。

    他引用了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话——“大学是从游论,大鱼在前,小鱼在后,小鱼就跟着大鱼做,就能够学到大鱼的行为举止。”,强调“教育家”不仅要有“教”的行动,也要有“育”的行动,还要有“家”的理念。

    “人生不是百米短跑,不是3000米中长跑,而是马拉松。如何在人生的马拉松中跑好清华这一程?”这是于歆杰在清华大学2019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上提出的一个问题。

    对于歆杰而言,自己作为一个大学老师,能教给学生的最主要的东西,并不是电路原理的分析方法,也不是面临着某一个科研问题如何寻找到突破并发表出高水平的论文,而应是如何做决策。

    他认为,人生海海,每个人都会面临种种不同的道路选择,而每种不同的道路选择都意味着不同的后果。“如何在一个貌似很复杂的决策过程中,能够抽丝剥茧、找到最主要的矛盾、最适合自己的决策,这是我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的地方。”

    说起于歆杰老师,清华大学电机系学生林彦博用“新颖”、“愉快”、“高效”来形容。在林彦博看来,于歆杰老师在每节课前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上课总能将晦涩的内容以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方式娓娓道来,一气呵成、行云流水,让学生能够愉快且透彻地理解每一个知识要点。

    “于老师上课经常会跟我们互动,让我们轻松愉快地沉浸在课堂里。而且目前我经历过的,会跟整个课堂所有学生都加微信好友的只有于老师。”孙唯佩服地说。

    “对,是的,这并不常见。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观点,我一直认为教育的精髓是始终在一起。”听到自己主动加学生微信好友的举动被人称赞,于歆杰笑着解释道。

    他说,自己作为一个老师,他在90分钟的课堂里把想讲的、该讲的东西讲明白,确实已经完成了基本使命。但如果从比教学更大的教育层面出发,老师当然需要去了解自己教育的对象是怎么想的。

    沿着这一基本思想,于歆杰主动跟每一个上课的学生加成微信好友,并要求自己跟当班主任的那个班里的学生每学期每人有至少一次一对一的午餐。他还会主动地跟学生的家长一一加上微信,拉微信群来及时地告知家长们有关信息。

    “所有的这些都没有管理机构来要求我,都是我自找的。我所希望的就是能真正地实现育人,让学生们得到完整的成长。”

    需做“真人”

    几年前,回想起自己自2010年任电路原理教学组组长至今的历程,于歆杰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成长所经历的四重心境进行了总结:“根据我的切身体会,一个‘好为人师’的人,笃信并坚守‘好人为师’,努力‘为人好师’,最终势必体会到‘为人师好’。”

    在于歆杰看来,要想“为人好师”,能够真正受到同学们的认可,基本定位就不能把自己描绘成一个老学究,而是要给学生呈现一个“真人”的状态。

    无论是彷徨恐惧,亦或是成功失败,在课上课下跟学生打交道的时候,于歆杰都会以自己真实的状态示人。“学生们看到这个老师在犯错误,看到这个老师从错误中总结规律、寻找到成功的方向,才是一个‘真人’的厉害。只有有这种‘真人’的状态,才能使得老师和学生融为一体。”

    或许也正因如此,于歆杰和学生们一直有着非常融洽的师生关系。

    选课同学在弹幕里为他打出“芳歆纵火犯”、“歆的杰哥”等各种令人忍俊不禁的“梗”,自己担任班主任所在班的学生亲切地称呼他为“大队长”,一些只上过他一学期选课的老学生在若干年后的教师节依旧会给他发送节日祝福......这些学生为他创造的小惊喜每次也都会让于歆杰非常感动。

    “现在看来,我可能是适合当老师的。每次发现不管是在课堂内外,我都能跟学生保持一个如鱼得水、润物无声的交流氛围,我就感觉当初自己选择做老师的决定是正确的。”于歆杰说。

    教学以外,于歆杰表示自己也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在他看来,“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我每周都会跑步两三次,每次五公里、十公里不等。每学期也会多次和课题组的学生们一起吃饭、爬山。”假期里,他还会自驾去阿里、喀什等地,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人生跟跑步很像,都会面临很多的困境,但是如果一如既往地冲进去,你会在其中发现很多乐趣。”

    对于未来,于歆杰认为教育需要借助数字化、智能化,让学生们都能够学得更好、更完整、更全面,从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他说,自己希望能够在能力和视野范围内,找到一个科研或教学方向,并以此披荆斩棘,从没有路的荆棘中找到一条别人可以借鉴的路。

    “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能在数字化和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下,让优质资源的受益面从40万变成400万。”

    原标题:《于歆杰:最受欢迎的清华老师是怎样炼成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