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清华大学有小混混吗
  • 当前位置: 首页 > 技能培训 > 听说清华园里有一个打乒乓很厉害的混血帅哥

    听说清华园里有一个打乒乓很厉害的混血帅哥

    来源:硕云科技教学 阅读:2

    听说清华园里有一个打乒乓很厉害的混血帅哥

    原创 刘冰清 人文清华讲坛

    2019年美国国家队集训青年组冠军

    2023年美国全国锦标赛团体季军

    2023年硅谷秋季公开赛男双季军

    这位多次在各大乒乓球赛事上斩获名次的选手,正是来自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大三的国际生Tom,在与乒乓球相伴的成长过程中,他一路上也收获了不同的经历与特别的感悟。

    6岁男孩握起球拍

    Tom开始学习乒乓球的契机很简单——2008年,Tom的妈妈收看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男单决赛,目睹一批批中国选手的精彩表现后,Tom的妈妈心动了,于是产生了让Tom在中国学习乒乓球,以此接受更好的训练的想法。于是乒乓球弹出了2008年的电视屏幕,来到了年仅6岁懵懂男孩的掌心。Tom一边在中国内地完成学业,一边利用课余时间到体校进行训练。随着球技的成熟,作为美国国籍的运动员,Tom需要到美国参加一些乒乓球赛事得到锻炼,此时Tom开启了中美两地奔波的生活。后来,在一些中美乒乓协会的友好交流活动上,Tom逐渐被一些教练所认识,并拥有了进入北京队和一些优秀国内运动员共同训练的机会。

    (小时候在训练场的Tom,左一)

    对于在北京队训练的经历,Tom印象最深的便是非常浓厚的集体生活氛围,队员们在训练时都非常专注和认真,但也意味着整个训练环境很高压。刚刚进队时,Tom会主动与他们交流技战术,北京队也有着一些队内独有的技战术强项,比如近台相持方面的快速衔接能力等等,Tom在北京队也得到了很多启发。私下队员们也会主动关心Tom情况。北京队教练对他也比较关照,相较于全职在队里打球的孩子,Tom接触外面的世界更多,因此他希望Tom能够为他们带来一些新鲜的刺激。相比一天训练6小时的其他队员,Tom每天的训练时间基本就只有3小时,说到自己弥补的方法,Tom觉得因为自己接受过更多学校里的教育,所以能更加理性地去分析自己的技术特点,比如短板在哪里,长处在哪里,然后怎么发挥并能结合到技战术里面,会主动通过更多的思考来提高自己的训练效率。

    Tom在乒乓球这条路上一直坚持着。2019年,Tom参加美国国青队的集训,并在选拔赛中拿到了第一名,这也意味着拿到了代表美国队参加U18比赛的资格,那时Tom十六岁,在竞争对手普遍年龄更大的U18赛场并没有拿到很理想的成绩,后来连续参加了三个青少年比赛,也没能打出什么成绩。紧接着便是2020年底新冠疫情的爆发。

    Tom遭遇了有史以来最深的低谷期和迷茫期,他也深知,随着自己年龄增大,在美国成年组比赛中竞争压力会更大——一方面是对手技战水平更为稳定和成熟,另一方面是也有更多优秀的外裔运动员受邀加入美国队来继续追逐自己的乒乓梦。无法正常训练,无法参加比赛,疫情时期的Tom在中国待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有了干脆直接放弃打乒乓球的极端想法,但是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稍微温和一点的缓冲方案,就是在中国大学读本科,用4年的时间来看看自己是不是还能够坚持这个梦想。

    采访到这里时,Tom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说:“你知道,从小从事一个竞技体育,多多少少都会有想站在更大领奖台上的想法。”

    就这样,Tom带着他的乒乓球和球拍,来到了清华。

    探索乒乓球之外的多种可能

    来到清华后,Tom加入了校乒乓球队,并担任队长一职。除了按时加入平时每周两次,每次两小时的训练以外,Tom也会主动加练,或者走出校园,和其他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切磋球技。幸运的是,Tom大二的时候刘国正老师来到了清华任教,刘国正老师曾是中国乒乓球队男队主力,获得过世界冠军,并曾担任中国乒乓球队男队教练。平时刘国正老师也会多带领着Tom练球,向他传授一些战术思路和实战技巧。在大二的暑假,Tom返回美国参加了锦标赛,赢了之前在该赛事排名第一的选手,Tom谈论到这件事时很开心,他说因为自己已经有三四年没有回美国了,所以美国的指导教练们差不多已经忘记了他,而这次的归来让教练们眼前一亮,并且给了他一次参加职业比赛的机会。2023 年对于Tom来说是收获颇多的一年,斩获了不少奖项,包括:乒乓球首都高校杯男单冠军、乒乓球首都高校杯混双亚军、美国全国锦标赛团体季军(U.S. Nationals)、硅谷秋季公开赛男双季军。

    (2023年Tom获美国全国锦标赛团体季军,右二)

    在评价自己的技术水平时,Tom坦言到自己现在练习单打会多一些,因为身高比较高,在护台上会有优势——也就是能够发挥自身臂长优势从而顾及到更多的防守领域,但是在移动速度和连续进攻的爆发力上,Tom认为自己存在着明显劣势,还需要努力练习。当被问到“想要把乒乓球练到什么程度时”,Tom觉得自己不一定要练到什么程度,只要自己还想打乒乓球,就会一直坚持下去。可能就算本科毕业后,出于其他规划,不能以职业运动员的身份参加高水平竞技比赛了,自己也还是会坚持练下去。

    来到清华后,Tom也收获了“专业乒乓球运动员”之外的新身份。在2023年清华大学主办的全国高校Z世代青年国际传播研讨会中,Tom以清华大学全球传播学生使者的身份,分享了自己学习中国国球的故事,也讲述了自己在乒乓球上所感受到的一种中美文化差异。谈论到为什么中国运动员能够在乒乓球项目上取得好成绩时,Tom认为“训练时间更长”“这项运动在中国发展时间更久”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而是因为“对于细节的重视”,这一点中国运动员在发球技术上所要求到达的变态级精准度就足以说明,Tom还认为中国运动员除了和外国运动员一样,让自己的天生优势最大化之外,还能够通过后天非常刻苦的训练去弥补自己的先天短板。

    (Tom参加全国高校Z世代青年国际传播研讨会活动)

    Tom目前不太反感“演员”这个身份,如果下次还有类似的演戏机会,他说还是会再去尝试的。

    (《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北大校园行主创见面会,左二)

    社科学生,进剧组演戏,跨文化全球传播使者,节目嘉宾,弹钢琴,抖音博主……除了乒乓球之外,Tom感兴趣和尝试的领域是多元的。主动去体验不同的事物,对Tom来说也意味着得到了很多次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的机会,同时也能从其中锻炼自己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此外,Tom觉得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切换去做不一样的事情,或许也更容易保证自己在更多时间内处在一种“完全集中”的良好状态。他举了例子,如果自己连续五六个小时练球,撇开体力的问题,专注力到后期可能会下降,但如果在两三个小时里面完全集中注意力去练习,然后再专注做其他事情,可能会更高效。

    “能熬”也是一种天赋

    对于Tom来说,如果用“兴趣爱好”来给“乒乓球”下定义的话,感觉分量太轻;但是如果用“出路”一词,似乎又用力过猛,将其描述为了一个沉重的现实。Tom觉得打乒乓球是他最想做的一件事,也是想要用很多的时间去做好的一件事,仅此而已。他觉得其中最大的乐趣在于“一直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因为乒乓球在桌台上是富于变化的,加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擅长的打法,所以或多或少都能给自己带来一种新鲜的体验。

    他表示六岁时其实也不怎么知道自己到底是否喜欢打乒乓球,可能小时候干什么都觉得非常有趣。可是到了十二三岁时,再次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察觉到“打乒乓球”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深深嵌入到了他的生活背景与日常轨迹之中,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在经济学系就读的他还使用了“沉默成本”的概念,认为既然自己已经在“乒乓球”这件事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如果现在放弃、如果打不出点成绩,好像有点不值得,这也是自己会坚持打下去的原因之一。

    被问到怎么看待天赋和努力的时候。Tom觉得天赋首先是客观存在的,但天赋也存在着多种可能。比如有的人悟性很好,有的人身体素质很好等等,但还有一种天赋Tom觉得叫作“能够坚持”。大家都有天赋,但是走着走着会发现天赋没有那么“好用”了,遇到瓶颈期的时候,有的人会放弃,但有的人会一直坚持,哪怕不见起色也能以超乎寻常的毅力一直坚持。这种天赋不太起眼,但是有这种天赋的人Tom觉得最后往往也能够走向成功。Tom谈到了著名运动员马龙,在2007年左右时他就已经进入到中国国家队主力层了,但他在09、11、13年连续三届的世乒赛都输给了同一个对手王皓,中国国家队的传统是如果在奥运会前一年的世乒赛拿到了男单冠军,才能稳拿参加奥运会的男单比赛资格。在2013年世乒赛失利后,马龙也坠入了低谷,甚至一度想要退役,加上2014年世界杯决赛又输给张继科,马龙已经濒临放弃的边缘。面对多次与奥运会失之交臂的现实,很多和他一样处境的运动员都逐渐退出了赛场第一线,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直到东京奥运会他终于登上了最高领奖台。回首马龙20多年的职业生涯,从稚嫩少年,到沉稳老将,其中有病痛,有瓶颈,有低谷,球桌上他面对着的对手不断更迭,可他一个人却能“熬”下来,也因此成为了乒坛上的传奇人物。

    Tom坦言在做一件事情却没有任何正向反馈的时候,自己也会觉得坚持下去没有意义。或许当把一个东西定义为兴趣爱好的时候,其实人们更能够分清楚喜欢和讨厌的感觉。比如把乒乓球当做一个兴趣爱好,Tom可能跟同学们在有空时一起打打球就已足够开心,但把乒乓球作为一件最想要做好的事情时,最大的区别可能在于哪怕自己不想打,但还是会逼自己熬下去,于是最后也不再追问自己适不适合,喜不喜欢了,只是觉得有一天不打球,会感觉自己的心灵某一处也缺失了一块。

    原标题:《听说清华园里有一个打乒乓很厉害的混血帅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