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人为中心”,深圳理工唐金陵提出应重审慢性疾病的概念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生理、生化、组织学和影像等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医学“观察”人体的能力,并使人们认识到,疾病总是始于分子、细胞、生化或生理层面的微小变化,而症状和体征只有在这些变化足够严重时才会出现。这一认识促使医学对疾病的定义逐渐从基于患者症状和体征的传统模式,转向依赖于人体微观层面的变化,疾病的定义被大大扩展。例如,糖尿病是根据生化指标(即血糖浓度)定义的,癌症是根据组织学特征(即细胞的形态结构)定义的,而高血压则是根据生理学指标(即血压)定义的。
事实上,这些早期微小的身体异常往往终身都不会引起任何麻烦。例如,据中国的一项大型长期随访研究估计,86%的高血压患者(血压≥140/90mmHg)终身都不会因高血压而发生心血管事件。又如,通过筛检发现的甲状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死亡率与发病率之比很小,这意味着很多携带早期甲状腺癌或前列腺癌的患者并不会死于这两种癌症。对于这些绝大部分终身都不会引起任何麻烦的所谓早期疾病,治疗的作用微乎其微。
对于这些绝大多数终身都不会引起任何麻烦的所谓早期疾病,即使可以治疗,效果也注定不会好,因为绝大多数出现这些异常的人根本不需要治疗,所以不会从中受益。
例如,在一般高血压病人中,不治疗的10年心血管病风险为6%,降压药能把这个风险降低1/3,即从6%降低到4%,绝对效果为2%。换言之,在100个高血压病人中,降压药10年内能预防2例心血管事件,而对其他98人没有任何作用。尽管如此,这已是全世界广泛推广的医学进步了。
其他疾病的早诊早治,效果可能更不乐观。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John Iaonnidis及其同事总结了针对19种疾病的39种筛检方法的48个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发现,可降低筛检疾病死亡率的方法并不常见,可降低全死因死亡率的方法极其罕见或者根本不存在。另外,《英国医学杂志》201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总结了评估体检效果的16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发现,一般的无选择性的体检对降低全死因死亡、心血管病死亡和癌症死亡的风险没有作用。
然而,把早期微小的身体异常视为疾病并进而展开治疗,给医疗卫生增加的负担却是巨大的。例如,中国在21世纪初对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俗称“三高”)诊断阈值的调整,使得2002年至2009年期间中国“三高”患者总人次数翻了一番,新增“三高”人次数高达3.59亿。如果这些新增‘三高’患者在2010年全部接受药物治疗,以当年平均价格计算,仅仅治疗这些新“三高”患者将会消耗当年政府卫生总支出4800亿元人民币的56%。这几乎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
“医学的目的是照护病人,而不是制造更多的病人。”唐金陵表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以病人为中心,重新审视当前的疾病概念和诊疗模式。”
BMJ中国慢病专刊。
(本文由深圳理工大学供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