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大连理工大学太黑暗了
  •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虚构“辽宁理工大学”的学术骗子为何一路畅通

    虚构“辽宁理工大学”的学术骗子为何一路畅通

    来源:硕云科技教学 阅读:5

    虚构“辽宁理工大学”的学术骗子为何一路畅通

    “辽宁理工大学教授魏新河”“辽宁理工大学魏鑫”,这样的头衔和身份,看起来比较常见。然而,只要稍加查询,就能发现我国并没有“辽宁理工大学”。与其名字相近的辽宁理工学院和辽宁理工职业大学也证实,两所学校不存在名叫“魏新河”“魏鑫”“魏新”的教职人员。

    杜撰一所子虚乌有的大学,还使用多个名字当马甲,这个“魏教授”恐怕属于彻头彻尾的学术骗子。通过混迹于各类学术论坛、研讨会,不断捞得参加“学术活动”的声誉,更加巩固了自己“大学教授”的地位。不难想象,这背后蕴藏着不容忽视的不当利益,比如利用学者的身份捞取讲课费、咨询费、顾问费等。

    很多领域都存在编造虚假身份的骗子,但学术领域骗子招摇过市,无疑更容易让人产生“斯文扫地”之感。“魏新河”混迹于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新闻理论研究、法学等多个领域,相关活动被正规学术机构公开宣传,这样的学术骗子所过之处,污染着学术圈的风气,损害着学术共同体的声誉。

    如今,揪出“魏新河”这样的学术骗子,令其所作所为在阳光下曝光,是阻止其继续行骗、维护学术交流秩序的必要之举。与此同时,也应该反思,看似高门槛的学术活动,骗子何以混入其中?怎样避免类似学术骗子换个“小号”屡次行骗?

    从“魏新河”被打假的过程,或许可以窥得一二。2023年,自称“辽宁理工大学教授魏新河”的人士在向某高校学术会议投稿,经审核发现,其投稿存在严重抄袭嫌疑,且其所在机构均查无此人。主办方的调查在学术圈内传播后,“魏新河”涉嫌伪造多个身份的恶劣行为才为人知晓。

    骗子固然可恶,但如果相关学术活动“掺水”,也在无形中造就了虚假学术活动的土壤。举办学术会议等活动,为学术交流创造了便利渠道。但是,不少学术会议顶着高大上的名称,实际内容却乏善可陈。一些发言只有学术腔的套话,缺乏真知灼见,甚至个别会议对发言人员“来者不拒”,这才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现实中,有的学术会议还成了“堂会”,学者通过出席会议“混脸熟”“攀交情”,为的是拓展自己在学术圈的人脉。“魏新河”这样的骗子之所以热衷参加学术会议,就是瞅准了这样的活动并不认真审核与会者的背景、经历,相反,只要成功混入其间,还能让自己得到背书,得到参加更多学术会议的机会。

    还有高校人士指出,假冒学者参加的多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术活动,线上参会人员通过分享链接、二维码等形式就能登录线上会场,这就给了学术骗子滥竽充数的空间。因此,不管学术活动采取怎样的形式,都要制定严谨的会议章程、确保学术水准不下降,从而避免无关人员浑水摸鱼。

    “魏新河”的“学术活动”横跨多个学科领域,这让有关会议主办方感到“汗颜”的同时,也给学术界敲响警钟:一些“学术会议”是否有充分的举办意义?这些学术活动的参加标准和审核依据又是什么?希望这起事件的曝光,不光激发人们对骗子的一致声讨,也能推动学术圈深入内省、完善制度。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