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慢就业”:是从容选择还是迫于无奈?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复杂,“慢就业”现象在高校毕业生中逐渐增多。所谓“慢就业”,是指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选择暂时不就业,而是通过考研、陪伴家人或游学等方式,延缓进入职场。针对这一现象,记者通过对多位毕业生的采访,试图了解“慢就业”现象背后的多重因素。
“慢就业”:多元就业心态的映射
“毕业后,我能找到怎样的工作?”这样的困惑存在于许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心中。陈静也不例外,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的她目前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实习。在就业选择上,她有自己的想法。
“上班意味着责任的彻底到来,我希望能在专业认知层面更加成熟。”陈静说,她想趁着年轻多去大城市的大单位里学一学,长长见识。
与陈静类似,李刚也是“慢就业”人群中的一员。毕业于经济类专业的他,“由于家境良好,毕业一年多的我,此前从未急着找工作,只想利用这些时间通过各种实习、考试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李刚说,父母的理解和不过多干预,也给了他慢就业从而更高质量就业的底气与信心。
虽然情况各有不同,但和陈静、李刚一样选择“慢就业”的毕业生不在少数。
“慢就业”:不得不的选择
对艺术类毕业生曹丽君来说,推迟就业实属无奈。“舞蹈编导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很难找到稳定、靠谱的工作,我所学的专业就业市场非常有限,除非成为顶尖舞者,否则很难在对口领域找到好工作。”曹丽君充满担忧地说,考研成功的话,一来学历得到了提升,二来专业发展路径将会走得更远、更广阔,所以打算继续考研。
和曹丽君有着相似境遇的应届毕业生李晴在求职找工作时,也遇到类似的情况。
“不同行业之间的差异巨大,雇主更倾向于招募能够迅速上手的人才。我也在寻找与戏剧学相关且稳定的职位。但就业市场上对该领域人才的需求并不旺盛,之前投递的许多工作申请都石沉大海。”李晴说,目前准备申请去国外攻读硕士,继续深造,暂缓就业。
“懒就业”存在多重隐忧
“过去的三年里,我考过研究生,但未能成功。在国外读书期间,浪费了过多精力在游戏和社交活动上,疏于钻研自己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持续性地找不到理想、满意的工作。”李俊说,毕业后的一段时间,曾协助亲戚管理过美容院,之后一直处于待业状态。渐渐地,“暂时不考虑太多”成为他的口头禅。
“我现在也感到很迷茫,不清楚自己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李俊表示,选择了“慢就业”,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回避就业问题,非常不可取。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些毕业生主动选择暂时不就业,处于一种观望的状态。这种“观望”多少带有一种“一步找到位的”心态,而现实的情况并不乐观。
虽然慢就业、多观望,可以使得毕业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了解相关行业,但时间不宜持续太久。长时间的待业,对个人的成长及身心都将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容易出现逃避就业、畏惧工作的心理。
理性看待“慢就业”现象
尽管“慢就业”现象逐渐增多,但并不意味着毕业生们对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尚未毕业的学生对就业依然充满期待,而已经毕业的群体在经历了求职过程后,逐渐变得更加务实。他们在职业选择上更关注工作的稳定性、薪资待遇以及与个人生活的平衡。
长安大学齐彦福教授指出,慢就业并不是盲目等待或逃避工作,而是毕业生在反思自我定位、探索未来发展方向的过程。
“在盲目扎入职场之前,毕业生可以通过慢就业的时间,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与职业发展。”齐彦福强调,关键在于学生应当理性利用这段时间,避免将其作为逃避就业的借口。
为应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诸多政策,包括鼓励创业、增加就业培训机会等。
高校毕业生的“慢就业”现象背后,既有对个人职业发展的深入思考,也反映出当下就业市场的复杂性。对于许多毕业生来说,慢就业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希望在合适的时机,以更成熟的姿态进入职场。
未来,如何在追求高质量就业与适应就业市场的现实需求之间找到平衡,是每一位毕业生需要积极面对的问题。(记者 寇诗涵)
【文中采访者为化名】
相关文章:
- [技能培训]【戒毒新链条】暖心帮扶,自信就业!为“新生”插上“隐形的翅膀”
- [职业资格]加快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高校如何破题?
- [职业资格]张雪峰没想到,他最推荐的专业疯狂扩招,就业前景难料 高校"定向放水"的背后
- [职业资格]“都怪张雪峰!”2025国考汉语言文学对应岗位缩招,考生哀嚎一片
- [技能培训]2024年3月(第72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将于3月23日
- [研究生考试]2024年9月(第74次)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9月21日开考
- [学历教育]2022年广东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时间及报名入口介绍
- [职业资格]黑龙江省2021年部分考试延迟、取消
- [职业资格]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上海地區網上報名9月2日開始
- [自学考试]2025年408计算机专业基础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什么时候出?有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