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填报相关书籍内页。东华大学的微信群后来成为李女士常驻观察的地方,一方面因为群里老师的耐心解答,一方面,也因为这里同分段的家长多,有相似的困惑,“每条消息都不想错过。有天早上爬起来,‘爬’了群里88条未读消息。”
李女士坦言,她有时间也会去看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公众号“上海国子监发布”,以及不少自媒体的视频号,甚至一天一蹲就是两三个小时。她也差点想买高考志愿填报查询卡或一对一咨询服务,但最后还是没有付费。“那种上万元的一对一辅导,我先咨询了一下,觉得其实没有很能说服我购买;便宜的几百块的,我又会质疑人家的资质,觉得凭什么把我孩子未来交到你手里?”
张雪峰的视频,李女士也会搜来看,“很实在,确实会让我知道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但是我不会全信。”她拿普通家庭不要学经管类这一点举例:“说白了,文科生就这几个选项,经管已经是里面不错的了。而且除了家庭条件,这和学生所在的城市、自己的定位都有关系。张雪峰讲的可能是针对提问者的,但是我们听的人要有自己的判断。”
学校与专业孰轻孰重?理念不一争执不停
为了填报高考志愿,史先生全家一起开了大大小小不下十几次“家庭会”,不乏摩擦和争执。
在史先生一家,填报志愿主要聚焦的问题有两点:一是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二是到底要不要去外地。
在“理工男”史先生看来,考虑到毕业后找工作,专业的优先级要高于学校,“理工科专业,比起学校的光环,用人单位更看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史先生的爱人是一名文科生,她认为学校比专业更重要,宁可上985、211、双一流等高校,“不然就业时,如果是‘双非’院校,可能连用人单位的大门都进不去”。
全家人经过了多次的协商,最终确定了还是填报以上海为主的学校,包括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
“高考填志愿,其实就是拼家长的信息、判断、眼光和认知。”回过头来,李女士感慨道。
一边说着条条大路通罗马,李女士一边又希望为孩子找到一条更确定通向罗马的道路,“尤其是在现在不确定性很大的社会中”。
在人生的坐标轴,向前看,她希望女儿的未来如轨道般平稳确定;抬头看,头顶是分叉的枝丫,女儿能否长成参天大树?顺着树杈、树干、树根向下盘,一家人就站在填报志愿这个起点。
问题于是变得又多又密起来。想先进好学校,那要关心万一进了不理想的专业,能否转专业的问题;如果不方便转专业、又分到不好的专业,学校的双学位制度是怎样的?或者有的学校会需要你降级再转专业,那要读多少年?如果要深造,学校未来保研、考研、博士的情况如何?还有插班考成功率如何?大类招生重新分流到各个专业,怎么个分法……
这期间,一家人的情绪波动很大,尤其是女儿,前一天看计算机的内容,后一天又在了解法学的东西。“一开始有些招生老师说,你有希望冲一下,我们还是信心满满的。但当我们又问得具体一点、到处查找讯息后,就了解到了专业填报的很多限制。”李女士说。
每天熬到十一二点,早上起来一颗心又悬着,李女士带着女儿就这样忙了四五天时间,心里才慢慢安定下来,“定位就在这儿了”。她们把上海某所高校的经管、法学选定为自己最理想的专业,另外还填报了传播、中文等。
“理工科偏实用技术一点,而文科更触及人的精神和灵魂,尤其是像哲学、心理学这种,但我们不会报考这些,要多想想就业的问题。”李女士说,“我也有想,如果我条件好一点,是不是选择反而不会那么少,能更自信地选择去选择一些这样的专业?”
对于志愿填报的“苦”,李女士觉得,再来一遍的话,自己可能不会再那么难熬了。但她还是希望,能把职业的认知教育等提前到孩子的高中阶段。此外,她也希望有官方背书的机构、组织,能给家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训或者解答,比如怎么收集信息,怎么针对自家孩子的状况填报等。
“期待努力不会白费。”李女士说。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邹佳雯 记者 韩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