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35岁门槛” 树起人尽其才“风向标”
日前,公务员部分岗位年龄调整到40周岁的话题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和热议。今年多个省区的公务员招录公告,都出现了硕士、博士应届生年龄限制放宽到40岁的规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打破长久以来存在的“35岁门槛”树起了“风向标”。
35岁,正值人生的“黄金阶段”,求职者的工作经验大多在10年左右,正是知识结构、社会关系和技能水平日趋稳定、生活已经有所托底的时候,既有一定的阅历与经验,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与社会资源;既有朝气蓬勃的干事激情,更有能干事干成事的本领支撑,职业生涯仍有很多可能性。
然而,正值干事创业、大展宏图的“大好时候”,在一些招聘市场或工作岗位上,用人单位却对年龄进行设限,把35岁作为入职门槛和职场荣枯线。这样的做法不仅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关闭了“大器晚成者”的“大门”,更限制了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与利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利。
更进一步讲,“年龄”本不该成为就业路上的羁绊,更不能成为奋斗路上的“绊脚石”,以年龄作为判断职位匹配度的“砝码”,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过度推崇“年轻化”,在年龄上搞“一刀切”,以“年龄择优”替代“能力择优”,甚至大搞“层层减龄”,更是一种投机心理和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其危害不容小觑。
从打破“35岁门槛”频上两会热搜,到今年河南、山东等省份将招录公务员的部分岗位年龄调整到40周岁。近年来关于打破“35岁门槛”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地也根据实际情况出台了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打破35岁门槛”树起“风向标”,作了“好示范”。有助于推进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就业年龄歧视,激活干事创业的“一池春水”。
然而,打破“35岁门槛”,绝非简单地调整年龄,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建立健全与之配套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既要打通“成长通道”,又要构建良性的“竞争平台”,更要解决保障体系等“后顾之忧”。彻底改变职场年龄歧视,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开创百舸争流、千帆竞发、万马奔腾的人才工作和事业发展新局面。
相关文章:
- [学历教育]35岁以上又如何?工作岗位岂能被做成“青春饭”|荔枝时评
- [研究生考试]考注会要求什么学历呢?附报名照片要求
- [职业资格]注册会计师报名要求基本条件详解
- [研究生考试]2025年注册会计师证报名考试条件要求是什么
- [自学考试]2024年税务师考试的报名和考试时间分别是在几月份?
- [研究生考试]税务师考试的报名条件都有哪些呢? 什么时候开考?
- [自学考试]补报名截止倒计时! 2024年税务师考试8月16日截止补报名
- [技能培训]2024年税务师考试将在8.6
- [职业资格]速报名!2024年度税务师职业资格考试报名即将于7月8日截止!
- [自学考试]2024年税务师资格证考试时间及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