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花钱保过”的职称代评一个差评
“职称代评需要吗?”“发论文需要吗?”据10月21日《工人日报》报道,前不久,一年一度的职称申报开始后,从事工程监理工作的高业伟接到的职称代办推销电话就没断过。他曾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花8000元代评副高级职称,并留了电话号码,最终职称没评上,机构只退其3200元。
想走职称代评捷径却没走成,还损失了一笔代办费——现实中不少劳动者花钱买了教训,也给有心选择职称代评服务者上了一课。
市场上的职称代评机构,大都宣称“全程代办”“破格申报、保通过”“不过保退”等,一副神通广大、高效靠谱的形象,实际上职称代评机构天花乱坠的承诺,根本站不住脚。比如,按照职称申报评审的规范要求,在职工作人员只能通过所在单位的账号进行申报,由所在单位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后,逐级上报;自由职业者申报职称评审,则可由人事代理机构等履行审核、公示、推荐等程序,人事代理机构只能报送档案在该机构的人员的职称材料;职称不能异地参评。
据此,市场上职称代评机构的一些诱人的承诺明显存在逻辑上的悖论,其中不少都是骗人的噱头、收割的话术。当申报人催问申报结果时,又对其想方设法进行敷衍,甚至直接拉黑申报人,或关店失联、卷款跑路。
对申报人来说,选择职称代评,轻则损失“代评费”,重则因职称代评而背上信用污点、付出失信代价。人社部前不久印发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提供虚假材料取得的职称会被撤销,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可见,选择职称代评者,到头来可能聪明反被聪明误,落得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局。
此外,职称评审规则也需不断完善、优化,包括加强对评委的培训、考核和监督,加大对违规评审行为的惩治力度等,确保职称评审科学、透明、公平、公正,从根源上避免申报人“走捷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