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官网 图文资讯 新高考“浙”十年 ,感知成长新脉动
2014年,全国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今年进入第十个年头。浙江作为试点“首发队员”之一,为了新高考平稳落地,十年间砥砺前行,期间经历常人难以得窥全貌。
十年变革,润物无声。以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是新高考最重要的考量之一。文理融通、选科选考、多元录取、综合评价等一系列高考改革举措,显著扩大了学生选择权。学生们在选择中成长,在磨砺中前进,描绘出自己人生道路上独特的风景。
继《新高考“浙”十年,望见成长新风景》《新高考“浙”十年,带来了哪些新变化》之后,我们继续送出学子、老师、高校、专家等关于新高考的切身感受和所思所悟。本篇让我们聆听学子们对于选择和成长的体会,一起回眸来时路、感知新脉动。
从兴趣出发,发挥自身潜能
高考改革的实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一方面,“3 3”科目设置,为考生们提供了更加广泛的自主选择空间,使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优势进行科目搭配,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另一方面,外语与选考科目一年两考、平行志愿投档以及综合评价,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减少了考试成绩的偶然性,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升学途径。
与此同时,新高考的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招生,也凸显了高中学习升学的多节点性。从选课、学考,到1月选考、6月高考,再到“三位一体”、强基计划、综合评价等特殊类型招生考试,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高中学习升学的完整链条。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只是被动地跟着课程安排前进,很可能会在迷迷糊糊中迎来高考的挑战。因此,我认为在高中学习的过程中,应当以兴趣为导向,树立全局意识,分清轻重缓急,对学习进行系统化、阶段化的安排。
(▲杨书溢,女,2022年毕业于杭州高级中学,通过强基计划招生升入中国人民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
自我探索,与改革共成长
新高考给了我多次选择,每次选择都是一次机会。在我看来,高考必胜的关键在于规划和行动。与老师多次交流后,我决心报考“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在努力学习各科课程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学科素养。高考的种种挑战如同磨石,虽然过程艰辛,却打磨出了更加坚韧、成熟的我,在这之中我慢慢摸索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并实现自我成长。
回顾过往,这场高考改革不仅是教育制度的一次深刻变迁,也是我个人成长轨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培养了我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更为我提供了探索自我、追求梦想的广阔舞台。对于即将或正在经历新高考的学弟学妹们,我想说,珍惜这份选择的权利,勇敢地探索未知,不畏挑战,不惧失败。你们的每一次选择都是自我发现的过程,每一次尝试都是成长的阶梯。
(▲阮松琦,男,2022年毕业于回浦中学,通过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进入中国计量大学)
农村学子,跨越山海的升学之梦
我是农村的孩子,成长于我们村和小县城范围内的方寸之地。这块方寸之地就像是孙悟空画下的金刚保护圈,一直到高中,我都未曾离开。
高考前,我在一所省属重点高校“三位一体”的面试中拿到了不错的分数。这场面试,让我人生中第一次踏进大学的校园,从小到大都没离开过县城的我,第一次有了独立出行的机会。不是被他人牵着保护着前进,而是因为自己做出的选择而迈出脚步。我逛着偌大的校园,走过图书馆,也看到正在进行的社团活动。这次经历让我对大学有了实感体验,宛如一股新鲜的空气涌进了我紧张的备考生活,我真正开始对大学有了期待,也对未来的大学生活心生向往。
农村单招高校专项计划和地方专项计划等,是我国为了更好推动优质教育、让更多农村学生读大学而颁布的一项政策。我的地方专项志愿意外地被成功录取了,以我的高考成绩,要进杭师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差几分,但是地方专项给了我“降分录取”的机会。我成功地踩着这块踏板,通过高考从“浙江的西藏”来到了“人间天堂”杭城,我有机会进入更深度的学习,以更广阔的视野去找寻旷野,最后再躬身于家乡的教育事业。
(▲刘咏平,女,2021年毕业于景宁中学,通过地方专项计划招生进入杭州师范大学)
录我所愿,基层定向专业
按照同年普通类平行录取浙江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专业分数线,我的分数是不够的。而在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下,通过当地卫生人才定向这一途径,我成功进入这个专业学习,在浙江中医药大学完成了我五年的学业。在我看来,新高考多元录取的招生模式让考生受益,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尽可能让我们通过努力被录取到优质高校的优质专业,圆自己的梦想。在梦想的大学进一步搭建自己的未来,也避免了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增加考生的遗憾。
(▲耿传豪,男,2017年毕业于玉环中学,通过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进入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现工作于玉环卫生院防保科)
专业平行志愿,让我抛却选择的纠结焦虑
新高考80个平行志愿,最大程度上抛开了你在调剂和滑档上的顾虑。它给即将走出象牙塔步入社会的你第一次为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学会在个人兴趣和家庭期望之间寻找平衡,在地理位置和学校环境之间权衡取舍。我仍记得志愿填报期间,家里随便抽过一张纸,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志愿排列,也和妈妈爆发过大大小小的争吵。我的大学舍友们来自五湖四海,大多数的她们仍然采用传统志愿的填报方法。一个被调剂的舍友在听到平行志愿后,惊讶而无奈。很久之后我才明白,那种无奈,其实来源于我按照自身意愿的顺序来到这里,而她只能为了追求确保录取而退而求其次。
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词串联起那些我与新高考的那些故事,我想我会选择“勇气”。勇敢地挣脱大文大理的既定模板,果断地在首考后舍弃一些科目,坚定地为自己选择一条未来的路。这些都会变成将来前进路上的底气,也支撑着我在繁杂的日常里依然保持鲜活和真诚。
(▲陈艺漫,女,2023年毕业于宁海中学,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法学双学位实验班)
珍惜选择,在挫折中收获成长
作为大三学生,我深切领悟到新高考改革带来的益处。这项改革不仅帮助我掌握更加全面的知识,还培养了我的创新思维。高考期间,为我带来最大挑战、同时也赐予我最大机遇的,是可以“考两次”的选考制度。首考中,我的地理科目只得了64分,这让我开始反思并正视自身的问题。二考中,我成功实现了近20分的提升。这段经历不仅是我第一次正视挫折、调整自己的历练,也是我不断进步的宝贵契机。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坚持和努力的力量,以及挫折背后蕴含的成长与收获。进入湖州师范学院就读后,从心怀茫然、无所适从,到踏实奋发、毅然前行,从获得校三等奖学金到获得国家级奖学金,主持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获得10项A类竞赛荣誉、7项省级及以上荣誉。
(▲沈钰丰,女,2021年毕业于桐乡市高级中学,现就读于湖州师范学院)
选科特色,意外收获改革的红利
那几天,我想了很久,动过复读的念头,动过摆烂的念头。好在过去“一考定终生”的悲剧,没有在我身上上演。我想起了大约几月前参加了杭电的“三位一体”面试,在提前批填上了几个心仪的专业,最终被杭电数学专业录取。
浙江是唯一一个开设技术学科的省份。进入大学之后,我明显感觉到选考技术学科带来的红利。对计算机语言的上手,比其他省份的同学更快;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浙江的学生更加得心应手。作为一个教育大省,浙江始终走在改革的前沿,虽然竞争压力确实不小,但也不可否认,我们确实学到了很多。
(▲朱诗颖,女,2023年毕业于天台中学,现就读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子感悟摘选自正在筹备出版的《我与新高考改革共成长》文集征文)
<meta name="ContentEnd">相关文章:
- [职业资格]2024年甘肃省高考分数线出炉
- [研究生考试]安徽2024年高考分数线公布:本科线历史科目组合462分、物理科目组合465分;特殊线历史科目组合512分、物理科目组合514分
- [自学考试]2016年浙江高考分数线一览
- [学历教育]刚刚,2024浙江高考分数线公布!
- [自学考试]浙江省2024年高考招生志愿填报百问百答
- [研究生考试]浙江新高考最高分学霸出现 理化生统统满分
- [职业资格]浙江:志愿填报先认识分数线,特控线不是“一本”线!
- [职业资格]2024年浙江高考分數線發布
- [学历教育]北航浙江招生178人!2024年北航浙江、中法航空学院全国招生计划及2023年录取分数线发布
- [自学考试]浙江高考平行志愿首段分数线出炉:文科专业录取分数上涨 物化绑定专业录取分数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