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区矫正工作既有“法度”又不失“温度”,他们这样做→
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也是《社区矫正法》施行四周年。定海路街道聚焦社区矫正主责主业,健全制度,压实责任,规范执法,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推动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建设平安定海、法治定海贡献力量。
“管得住”上有力度
监督管理始终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任务,事关社区矫正工作的安全底线,社区矫正做得是否好,安全稳定是硬标准。
近年来,定海路街道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梳理底线思维,常态化做好隐患排查整治,定期开展风险评估研判,严格落实日常监管措施。同时,街道根据对象的性别、年龄、职业、犯罪类型、悔罪表现等情况,制定个性化矫正方案,实施“分类管理、个别化矫正”,不断强化教育矫正的针对性、靶向性;开展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社区矫正执法责任制,提升司法质效和公信力,实现了社区矫正对象无脱漏管、零重犯。
此外,街道积极探索“矫正 普法”模式,筑牢法律防火墙。矫正专职干部和社工以案说法,将理论化规范化的法律条文与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相融合,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组织对象集中学习,提高法治意识。重要时间节点开展警示教育、个别教育,严格外出审批,加强点名管理,形成强大威慑,杜绝对象重新违法犯罪。
“帮得到”上显温度
严慈相济,宽严有度。教育帮扶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核心,街道持续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帮扶,定期开展慰问走访、心理辅导、情感疏通,协调解决对象就业创业、就学就医、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社会保险等问题。
为此,街道矫正专职干部和社工多次上门了解情况、个别教育、谈心谈话、心理咨询,了解其心理生理状态,适时予以宽慰和鼓励,缓解其悲观情绪。重要节点、节假日期间走访慰问,为其申请困难补助,缓解其燃眉之急,使其逐步对工作人员产生信任乃至信赖,从而配合监管。
期间,姜某和女儿长期积累的矛盾爆发,称要向女儿讨要赡养费和后续医疗费用。街道找到其女儿,告知其母亲的状况,努力劝说她尽到儿女义务,一起帮助姜某度过矫正期。但姜某女儿态度坚决,称十几年未联系,已无感情,明确拒绝提供任何形式的帮助。其后,姜某还是一意孤行前往女儿单位讨要说法,女儿避而不见,姜某报警,于是事情陷入僵持状态。对此,街道持续予以关注,会同社区民警、居委干部上门走访,针对她的诉求多次与其女儿进行沟通。最终,经过不懈努力,双方冰释前嫌,女儿同意每月支付姜某赡养费,姜某也同意不再去女儿单位找其麻烦。自此,母女俩人长达多年的感情恩怨纠葛暂告一段落。目前,姜某状态较平稳,时常感谢街道在危难时期给予她的关心和帮助,每每谈及此事,哽咽落泪,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5年来,定海路街道共计社区矫正142人,安置帮教655人,开展集中教育2045人次,个别教育436人次,对社区矫正对象指导就业或就学25人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1人次,协调落实低保、社会救助118人次,住房补助49人次,组织开展公益活动753人次。
“矫得好”上有精度
守正出新,继往开来。近年来,定海路街道将人民城市理念融入社区矫正工作全过程,以法治正心、公益塑心、帮扶润心,一心一意写好人民城市这篇大文章。街道实施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计划,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联合民盟组织开展“黄丝带帮教”工作,在全区试点开展“新动力 新航向”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项目(矫治课堂),让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对象由内而外获“新生”,彰显了法治的力度和温度,人民城市理念在定海辖区得到生动诠释。
初心如磐,奋楫笃行。定海路街道正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紧紧围绕“提高教育矫正质量,促进社区矫正对象顺利融入社会,预防和减少犯罪”这一目标履职尽责,不断创新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两类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谱写新时代新征程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新篇章。
文字/图片:成佳佳
原标题:《让社区矫正工作既有“法度”又不失“温度”,他们这样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