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选课“红黑榜”,也是一个提醒
最近,选课“红黑榜”作为一种由同学“口口相传”的评价机制,正逐渐在各大高校中流行起来,也成了很多网友热议的焦点。
到底什么是“红黑榜”?原来,课程轻松、给分好的会被同学列为“红榜”,课程困难、给分差的列为“黑榜”。于是,每到选课时,“红榜”老师的课程总是供不应求,而“黑榜”老师的课却少人问津,甚至有些课程因为选课人数太少而取消。
不少网友认为,如此榜单的存在,可能是在变相鼓励任课教师“放水”,如此一来,学生有了优秀率和合格率,老师的工作也更轻松了,可谓“皆大欢喜”。但如此一来,直接的结果可能就是高校教学质量的下降。
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也应该看到“红黑榜”背后高校教师的“难处”。那就是以合格率优秀率为导向的评价机制,让老师们身处两难境地。如果真的对同学们严格要求,虽然能保证课堂质量,但也可能面临学生成绩不理想的局面,甚至影响工作的评价。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某地高校教师因为不肯“降低”考试难度,导致很多同学成绩不合格,其教授的课程还面临整改。显然,“放水”还是“不放水”,有时候也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愿。
这里还牵扯到另一个问题,现在不少高校教师在课程结束后都要接受同学打分。显然,那些考试“放水”,课堂上也不怎么点名的老师更容易得到高分,而那些“不近人情”的老师会面对怎样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不仅如此,当下部分高校教师比较侧重科研轻教学。对于年轻教师而言,能否晋升,也主要和能否拿出科研成果有关。如此一来,花费大量精力专注教学,反倒成了一件“性价比”较低的事情。而且,部分高校对于科研考核指标明确、数量很多,而对于教学考核的指标较少。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红黑榜”,而在于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
其实,教师的本职工作本来就应该是教书育人,上好每一堂课。如果因为评价体系的缘故,让教师们都把心思放到了课堂之外,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已经提出了坚持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培育涵养、弘扬践行和引领激励的工作要求。显然,重科研轻教学,是与“教育家精神”不相符合的。
教育评价体系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红黑榜”的出现,无疑给各大高校提了个醒:还是要不断健全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制度,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引导教师各尽其才、各得其所。尤其是那些对教学充满热情的教师,更应该得到鼓励和肯定。这样一来,“水课”自然没了立足之地,学校、教师、学生都会成为受益者。
相关文章:
- [技能培训]选课“红黑榜”背后的扭曲
- [职业资格]一年一度高校决算大PK,谁在榜首?|有数
- [最新资讯]一年级新生必修课丨“绘制我的第一本英文绘本” 拿起小画笔 ,绘出英文大世界!
- [技能培训]新版三年级英语教材难度升级,家长每天辅导到崩溃?接下来怎么学?一线英语老师这样说……
- [技能培训]报名还剩最后一周,首届成都市幼儿英语戏剧展演等你来!
- [最新资讯]英孚教育被曝拟20亿出售部分中国业务:少儿培训受宠 成人英语遭抛弃?
- [学历教育]开学怎么选杂志?看看百万家长选择的少儿榜单TOP25
- [最新资讯]品英语魅力,秀学科风采
- [技能培训]三亚市雅思培训十大排行
- [职业资格]中小学英语教材改版,“变难了” 零基础学生面临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