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19·社会工作篇:二〇一九,社会工作的高光时刻
1.首次全国高级社会工作师考试开考
首次全国高级社会工作师考试11月16日开考,全国共有6702人报名考试。
2018年3月6日,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高级社会工作师评价办法》,标志着我国建立了初、中、高级相衔接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体系,这也是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又一重要标志。
2.“中国社会工作”标志发布
3月19日,民政部发布“中国社会工作”标志。中国社会工作标志形象生动,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社会工作形象的集中体现,具有标示、识别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服务场所的重要作用。民政部推广使用统一规范的标志,有利于增强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接纳度,扩大社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有利于增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使命感与责任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提升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化与专业化水平。
3.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起步
2019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3月22日和5月25日,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座谈会和“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论坛相继举办。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体系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加快学科体系建设、学术-实践体系建设以及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
4.55.37万人报考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2019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报考人数再创新高,总数达55.37万人,增长率约为30%。山东、四川、上海、北京、福建、湖北、湖南、安徽、重庆、吉林、内蒙古等地报考人数均突破万人。
2019年,9.3万人通过考试,全国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人数达到53.3万。
5.首个社会工作领域的国家级标准发布
6月28日,由民政部、共青团中央共同提出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发布,这是第一个社会工作领域的国家级标准,也是我国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的首个标准,该标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该指南是提升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专业化、规范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对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术语定义、原则、内容、方法、流程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6.新时代我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召开
11月3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19年会暨“新时代我国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山西省太原市举行。会议以新时代我国社会工作专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为核心展开研讨,为全国社会工作教育者、实践者提供了一场学术交流盛宴。
会上,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代表就当前社会工作研究的热点展开深度讨论。分论坛则着重研讨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和社会治理、新时代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等主题。
7.推进社会工作领域职业资格互认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
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在推进社会保障合作中这样描述:鼓励港澳与内地社会福利界加强合作,推进社会工作领域职业资格互认,加强粤港澳社工的专业培训交流。
年度热点 社工回声
1.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可以分为两个不可分割的历史过程: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基本社会制度前提并进行了艰辛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在前30年基础上进行的深刻变革与广泛创新。在这两个历史时期,社会工作事业不断发展、完善。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启动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高速航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些均为社会工作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社会工作发展必然会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谱写更加华彩的篇章。(本报记者 李 芳)
2.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社会工作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实践中,应该而且能够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
社会工作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有赖于社会工作的真诚为服务对象解决困难、追求社会和谐的价值观,有赖于社会工作的尊重他人、理解困难人群、平等对待各方的工作准则,还有赖于社会工作科学细致、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无论参与公共服务还是实施社会服务,都向工作对象、合作伙伴展示了正向力量,是深入和从源头上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促进者。社会工作在建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方面的作用常常是不可替代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王思斌)
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服务对象利益为首是社会工作的首要伦理,促进社会整体幸福是社会工作的最高追求。社会工作者尤其党员社会工作者应该发挥利他为民服务的溢出效应,融汇专业智慧和党性素养要求,在工作中精致地体现应有的要素和过程,并有很好的社会交代;应该推动宏观场境的积极改善,与其他利他系统并存互尊,互动共进,共促民众幸福;应该内化专业智慧,博采众家之长,不仅将其融于岗位工作,而且以此指引日常生活。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我们要牢记的初心和使命。秉持初心,需要苦干实干,既激励自身前进,也激励他人进步,从而稳步迈向美好生活。(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工作学系教授 顾东辉)
4.全国两会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我国社会建设各个领域的工作作了全面的布置,社会工作者应该从中看到社会工作面临的各项任务。
首先,在脱贫攻坚方面,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任务,还要为2020年之后广泛参与新的反贫困行动打下基础,在反贫困中持续性地发挥作用。其次,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社会工作在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政策、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等方面有很大的参与空间。最后,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任务。社会工作应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等方面发挥更积极作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 关信平)
社会工作要积极承担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责任
2019年4 月初,第十四次全国民政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李克强总理在全国民政会议上指出, 民政工作直接面对人民群众,是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扶危济困的德政善举。要着力保基本兜底线,做好低保和特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着力发展基本社会服务,解决好群众关切的“为难事”;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使社会大家庭更加温馨和谐。中央领导人对民政工作的关切和指示也包含了对社会工作的期望,解了某些对社会工作发展前景的疑惑。社会工作应该积极回应,在保障基本民生、提供基本社会服务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承担自己的责任。
民政领域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领域,民政部门是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工作主动而有效地参与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民生服务方面的工作,既能较好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又能通过服务增强政府和社会对社会工作的承认,进而为自己的发展建构更好的外部条件。社会工作是为困难群体、脆弱群体和其他困境群体提供专业服务的, 这种服务既包括实施相关政策向民政工作对象提供物质方面的帮助,也包括向这些群体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在精神上、心理上和社会参与上提供服务和支持,既使他们免于生活困难方面的威胁,又尽量使他们过上比较体面、有尊严的生活。此外,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动员和帮助居民参与公共活动,参与社区协商,创新社区治理。社会工作者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服务,通过链接资源、推动综合服务和干预,预防某些特殊群体人员可能的冲撞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而实现有效的社会治理。
近些年,我国的社会工作服务基本上是在政府购买服务的框架下开展的。这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群众的需要,解决了他们在物质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困难,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处于社会问题的多发期,社会工作要进一步明确目标,开展精准而有效的服务,促进人民福祉的提高,服务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中央领导人提出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要“多做雪中送炭、增进民生福祉的事”,这很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和目标追求。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地方为了创造经验、展示效果,在实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时, 开展了一些群众性活动,有的服务针对次困难群体。从改善民生的角度看这无可厚非,但从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更急迫任务的角度看,我们应进一步将社会服务聚焦于绝对贫困群体、低保群体和包括生活困难的老年人、重度残障人士、重病患者、困境儿童等在内的特困人员, 更有效地实现“雪中送炭”,在保障上述服务目标的基础上,扩大服务范围和服务效果。这实际上是社会工作“瞄准”之要义,社会工作群体必须有这种“专业自觉”。
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在保障基本民生、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实施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成绩,在“聚焦”和施“德政”的视野下, 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眼光,看待脱贫攻坚、特殊群体服务,以及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对于民政部门和社会工作来说,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远意识; 不但要认真负责地处理好上述工作领域的一时一事,而且要思考我们工作的现时和长远影响。要赋予保障基本民生、做好基本社会服务、促进基层社会治理以丰富的政治和社会内涵,在精心设计、科学实施和有效服务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认同和对党与政府的政治认同,促进服务对象的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在这方面,民政工作和社会工作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科学实践和探索。(作者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报2019.12.2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