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汇佳私立国际学校
  •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生考试 > 长红30年,看这所京城国际学校的沉浮风雨路

    长红30年,看这所京城国际学校的沉浮风雨路

    来源:硕云科技教学 阅读:13

    长红30年,看这所京城国际学校的沉浮风雨路

    文/Stella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建设让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迫切。当时北上津等地的一批热心教育人士利用离退休教师及其他闲置资源创办了非公立的中学后教育机构,从此拉开了当代民办教育发展的序幕。

    历经40年风云变幻,我国民办学校依然保持着良性发展。据新学说《2022年国际学校发展报告》统计,截止至2022年8月,我国获得认证的学校共约有942所,虽然增幅较低,但胜在平稳;在教育对外开放上,据新学说统计,截至2021年,北京的民办国际学校约75所。

    从诞生到蓬勃发展再到规范办学,伴随着民办教育潮起潮落30年的,还有一所京城学校。30年的教育历程让它成为了京城家长口中的“宝藏学校”;就在今年4月,它刚刚圆满举办了2023年IB中国教育论坛;2021年,它获得了WASC认证、正式加入中华IB学校协会(CISA),成为大中华区首届协会会员......这所学校就是北京私立汇佳学校(以下简称“汇佳”)

    #

    一场海外观摩,点燃了办校的火焰

    提到汇佳,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始人王志泽。

    王志泽诞生于教育世家,世代的教育基因为他日后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上世纪80年代,王志泽在美国一所高中看见了一个高中班在设计制作一辆氢燃料汽车,还有的班级在制作一架轻型飞机,从设计、组装到融资、宣传、营销等各个流程都由学生分工完成。这种理论联系实际、探究式的教学让他大受触动。

    谁也没想到,这场美国参观之旅却激发了王志泽心中对本色教育的追求。

    “学校应该是开放的,让人的潜质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他说道。

    怀揣着对本色教育的憧憬,在父亲王家骏的鼎力支持下,1993年王志泽创办了北京昌平县私立汇佳小学。时值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其中提到 “教育改革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 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汇佳成为了当时第一批民办学校,它的诞生也可以说是搭上了政策的东风。

    当时汇佳只有16名教职工、36名学生。

    尽管第一年入学人数少,但这种境地在第二年秋季招生时就被打破了。1994年9月汇佳的学生增加至110人,同时迎来了学校第一位外教,鲁斯。

    此后,汇佳开启了从小学到大学、从国内到海外的扩张之路。

    #

    顺势而为的90年代

    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订完成,对我国教育制度、举办者等做了明确规定;1997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社会力量办学条例》,标志着我国民办教育进入了依法办学、依法治理、依法行政阶段。

    1995年8月,根据北京市教委京教行字【1995】12号文件批复,汇佳增设了高中部,并正式更名为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第一年汇佳高中部仅有45人。同年学校顾问王家骏提出“创新、高品质、国际化”的办学宗旨,明确了汇佳走国际化教育的道路。紧接着,汇佳便围绕着国际化的路线持续发力。

    首先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自己的海外留学中心。

    1994年,国内民办教育刚刚起步,基础教育尚未普及。彼时汇佳副总裁杨桂琴,一个没去过美国、也不会英语的人做了一件大胆的事——带着一封推荐信只身前往美国,希望能与美国学校达成合作。在跑了几十所学校无果之后,美国南加州罗兰德联合学区布兰福德小学向她跑来了橄榄枝,他们同意与汇佳缔结“姊妹校”。很快,第二年汇佳首届14名六年级小学生就被送往美国留学10个月,正式启动了小学生赴美留学项目。而汇佳的海外留学中心也在同年10月正式成立。

    汇佳小学六年级学生赴美留学项目

    据悉,在首批学生赴美四个月后,学生就可以在全校师生面前用流利的英语汇报学习生活;用英文撰写在美学习收获的文章,刊发于美国校刊……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甚至《世界日报》记者在采访中都不禁感叹:“孩子们英文口语能力进步迅速令大家赞不绝口!”。

    在确立走国际化教育的道路之后,汇佳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寻找最契合学校教育理念的教育体系。上世纪末中国掀起了留学热,家长们希望能将自己的孩子送往海外接受教育,听取家长诉求、结合学校发展道路,汇佳开始了解大量国外教育体系。1996年11月,王志泽参加民办教育研讨会后了解并决定引进国际文凭(IB-DP)项目,他们开始着手准备申请IB事宜,并派老师去参加IB教师培训。同年汇佳初中部也诞生了,招收了44名新生。

    IBO组织对学校的考核十分严格,不仅要考察学校的硬件设备是否完整完善,还要对学校老师逐一面试,考察他们是否具备IB理念、符合IB精神。1996-1997年,汇佳董事长王志泽分别两次会见国际文凭组织亚太区主任古德本,商讨加入国际文凭项目事宜;期间王家骏校长还前往瑞士蒙思参加了国际文凭组织1997年世界大会。经过长期准备,1997年7月,IB高中教师路疆寄出学校加入国际文凭组织的正式申请,最终在同年10月,古德本先生在中外媒体记者招待会上宣布汇佳成为国际文凭组织成员校,汇佳也成为了中国最早引进IB的国际化学校。接下来一年,汇佳成立了IB高中部,正式教授IB课程。

    正当一切都稳步前进的时候,出人意料的是,接下来汇佳却迎来了它的至暗时刻。1999年一张零分试卷引发了家长联名状告学校的官司,校长王家骏坐上了被告席,尽管王家骏与家长们促膝长谈、不断解释,但依然有大量学生退学,最后IB高中部仅留下了11名学生。这场沸沸扬扬的官司事件不仅给汇佳当头一棒,也折射出当时中国家长对教育的认识仍囿于分数论上,想要让他们认同这种先锋的教育模式,任重道远。三年后这11名学生用优异的升学成绩证明了汇佳教育的可行性,也为汇佳此后的招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中IB高中部的崔蕊、洪伟在国际文凭预考中获得了化学满分(7分)的好成绩。

    1999年在政府支持下,汇佳与澳大利亚国际投资集团共同创建了一所中外合作办学寄宿制国际高中——北京澳华学校。学校于同年9月正式开学,当时仅有30名教职工、58名学生。2005年学校引进了国际预科项目GAC,兼提供AP课程。

    北京澳华学校毕业典礼

    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政府真正在官方文件上提及普高中外合作办学始于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该文件提出:“中外双方可以合作举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但义务教育以及国家有特殊规定的教育、培训除外。”这意味着,普通高中不在国家明确禁止范围内。因此汇佳这一办学举措再次顺应了政策趋势。

    但需要说明的是,据新学说查询资料发现,北京澳华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最后一次更新是在2015年1月5日,目前在社交平台上也尚未查找到其官方网站,但依然有相关媒体将其列入择校介绍名单内。

    另外,1999年5月,汇佳第一所幼儿园方庄园建成,当时共有9名幼儿、12名教职工。

    至上世纪末,汇佳从幼儿园到高中、从国内到国际的办学体系已初具规模。并且根据政策指引,拿到了北京市教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

    #

    不断尝试的新世纪

    进入21世纪,以汇佳幼儿园、汇佳学校、汇佳职业技术学校、澳华学校等为主体组建成立的汇佳教育机构,正式拉开汇佳在新世纪的发展序幕。

    #

    持续推进国际化教育发展

    从2000年至今,汇佳主要围绕“国际化”三个字集中发力,并做了许多尝试。

    2000年3月,北京辅仁外国语大学正式并入汇佳教育机构,开始试行招收外国留学生。

    据《光明日报》报道,本次合并北京辅仁外国语大学将依托汇佳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和海内外广泛的合作关系,围绕外语专业,形成多种专业方向交叉、多重学历层次递进、国际国内教育接轨的办学特色。同时,学校计划扩大办学规模;并计划同海外多所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本科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合作等。但是据新学说查询发现,并未找到该大学的官方网站和官方平台。

    在《暂行规定》的指引下,同年4月,北京市教委批准汇佳与加拿大加里布大学合作开办中加高中班但是据新学说查询,发现目前汇佳已没有中加班的相关招生信息。

    2001年4月,汇佳外国学生部成立,开始尝试招收外籍学生,第一年的时候汇佳仅有在校外籍学生89名,在校汉语教师7人。2001年开始,外国学生部的学生陆续参加高考,有的外籍学生也被国内大学录取。需要注意的是,汇佳外国学生部在2008年就不再开办,但是目前学校依然在招收外籍学生,外籍学生可以通过IB考试成绩申请国内大学。

    2003年,汇佳开始把目光投放到高等教育上,在北京市教委的批复下创立了”北京汇佳职业学院“。同时,200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在这部新教育法规中也首次删除了“不以营利为目的”这一表述,政府允许办学者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取得合理回报。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虽然是一所全日制民办专科职业院校,但是学校沿用了汇佳完善的教育教学和生活服务设施,延续了汇佳的办学宗旨,并开设了教师学院、护理与康养学院、国际影视艺术学院、国际交流中心等学院,充分发挥汇佳积累多年的教育资源帮助学生发展。

    北京汇佳职业学院教师学院

    以教师学院为例,学院下设专业涵盖托育、早教和学前教育。教育资源上,校内有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的综合实训楼、校外自有40余所汇佳幼儿园,可以很好的实现“院园一体、滚动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教师学院也成功毕业了近万名学生。

    2004年,在新加坡政府的邀请下,王志泽前往新加坡考察筹建新加坡国际学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新建交以来,两国双方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互相交流、互利互助。同时,王志泽本人也有一个“走出去”的“野心”:在接受教育之声采访时,王志泽曾认为“人不能老说我们自己是办的国际学校,是国际水准的学校,我们只能把我们学校拿到国外去办学,办一个中国国际学校。”

    于是,收到新加坡政府的橄榄枝和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的支持后,王志泽开始考察并筹建汇佳海外学校。最终在2006年,汇佳第一所海外学校——新加坡汉合国际学校(HWA)正式成立。HWA实施IB课程体系,提供K12一贯制的双语教学。值得一提的是,HWA使用的中文教材和中国的语文教材同步,学生在每个年级结束后都可以参加专业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这为以后想就读中国大学的学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加坡汉合国际学校国际艺术周

    历经多年发展,汇佳已陆续成为IBDP项目、IB-MYP项目、IBPYP项目成员学校;获得“全国民办优秀中、小学”等荣誉;学校校长王志泽以及多名老师同样获得政府褒奖。与此同时,汇佳开设了82个教学班,中外籍学生约有2000余人。另外截止至2023年,汇佳学子共收获了112份美国TOP50 Offer、119份英国TOP50 Offer......

    #

    顺势而变,推出双语融合部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袭来,海外留学受到冲击,许多家长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国内升学上来,顺应社会需求,2021年汇佳创立了双语融合部,实行“国内 国际”的多元升学。

    其实在此之前,汇佳一直实行双语教学,早在2002年9月就将原中学部初中和原国际部初中合并组建成私立双语初中部。不过直到2021年才开始以班级形式探索中国文化与国际教育的融合发展。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汇佳融合了IB教育理念,打造了一套九年制的融合课程。在中文教学上,汇佳主张实践二字,要求学生能够写一笔好字、读一箱好书、练一副好口才、作一篇好文章、演一段好戏、烙一个中国印,即汇佳“六个一工程”;在数理教学上,汇佳更注重联系实际,借助真实发生的问题引领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艺体教学上,汇佳借助自身长期积淀的艺体教育体系,根据学生的特长个性化培养;在英语教学上则实行中外教协同教学,培养学生能说会写会读的能力。

    30年历程,有得有失,一路的艰辛探索造就了汇佳今天的稳固,它也成为了国际教育圈内的老牌高质学校。一方面,它承载政策的东风完善了本部的组织架构,同时扩建了大学和40余所幼儿园;另一方面,它也在不断尝试,勇于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敢于迎接新的改变。

    在30周年时,王志泽坦言汇佳将要把互联网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紧跟潮流、贴近时代变化的汇佳能否在具有转折意义的而立之年保持旺盛的活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答案。

    参考资料:

    [1] 范国睿. 教育制度变革的当下史:1978—2018—基于国家视野的教育政策与法律文本分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8, 36(5): 1-19 165. DOI: 10.16382/j.cnki.1000-5560.2018.05.001.

    [2] 《王志泽:中国教育需要打破传统观念束缚》. 教育之声网.

    [3] 《汇佳教育集团董事长王志泽:“做教育,一辈子太短”》. HJK汇佳幼儿园.

    [4]《老牌IB校:一所数次改写中国教育史的学校》. 九宫八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