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专业“零门槛”不等于“零准备”
正值大学开学季,面对刚刚开启的专业学习,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那些被分配到不如意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开始为转专业做准备,希望能够“重新掌舵人生”。如今,国内不少高校陆续开放转专业政策,甚至推出了“零门槛”“全开放”“专业任意转”等措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9月7日 《中国青年报》)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预期、认知、情感和态度,直接影响他们对未来学习的积极性。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所学专业持有偏见或不满,他大概率不会在该领域扎根深造,持续投入。与其让学生陷于不喜欢的专业中,不如给他们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
客观来说,传统的专业变更制度确实有其局限性。为专业之间设置门槛和壁垒,并提出较高的转专业条件,这种政策在过去给那些希望改变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困扰,甚至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然而,当下部分高校大规模放宽专业限制,拆除门槛,也不意味着学生在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上的问题就能得到彻底解决。与“宽进严出”的传统方式相比,“无门槛”转专业政策虽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同时也更考验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和对社会需求的认知水平。
即便转专业的政策已经放宽,有意转专业的学生仍应慎重行事。他们需要多方收集信息,谨慎决策,对自己负责。学生应有清晰的发展规划,不能凭一时的兴趣或情绪做出轻率的决定,既不能因为社会对“热门专业”的倾向评价而一哄而上,也不能因“冷门专业”的负面传闻就轻易放弃。专业的选择应与学生的学业进度、个人能力和兴趣相匹配,避免盲目从众或轻率决定。
同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在哪个领域,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价值。虽然放宽转专业政策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未来的发展和个人的进步,最终还是由学生自己的努力决定的。
对于学校而言,将转专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学生的发展不闻不问。学校应明确各个专业的培养方向,制定与就业需求相匹配的培养方案,从而确保所设专业的实用性和“变现能力”。同时,校方还应做好入学教育,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前景。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就匆忙转专业,对学生个人发展也没有好处。
随着教育理念的进步,大学理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不设置专业门槛,体现了校方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然而,学生也应确保自己的准备、规划和认知能够跟上政策的步伐,避免冲动转专业的情况发生。简言之,无论政策如何变更,转专业仍需慎重。所谓“零门槛”,并不等于“零准备”。
相关文章:
- [最新资讯]不喜欢自己的大学专业怎么办?五大应对策略揭秘
- [技能培训]打破壁垒,促进高校专业调整升级
- [研究生考试]多所高校放宽转专业申请条件,被录取到不喜欢的专业居然还能补救???
- [技能培训]自学考试要如何转专业?
- [研究生考试]2020年天津市政府专职消防员招聘450人公告
- [学历教育]天津市耀华中学等5家单位招聘!
- [最新资讯]2023天津港保税区消防救援支队招聘公告(60人)
- [最新资讯]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天津市政府专职消防队伍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
- [自学考试]2020年天津市面向社会公开招录政府专职消防员公告
- [技能培训]陕西省专职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管理办法(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2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