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何以长江?当18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江水,浓缩在25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时,每位参观者的心头都会涌现出一个“心目中的长江”。自11月24日,“何以长江——长江文化数字大展”在江苏大剧院开幕以来,这场科技与艺术、文化与数字相互交织,共同描绘出的“长江画卷”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在抖音平台上,“带你打卡长江文化数字大展”话题阅读量超2000万次;社交平台小红书上,由大展引发的话题讨论:“这是在南京看到的长江!”引起了“30万 ”的阅读量;在微博上,网友以极为新潮的表达“表白”长江,“长江真是个显眼包”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三名,话题阅读量超1600万。
当长江成为一个“话题”,线上线下出圈时,这场“实体展”无疑拥有了“网感”,而关于“长江”的追问与思考,也就从历史流向了现代。究竟“何以长江”?如何“读懂长江”?12月17日,何以长江·长江文化座谈会在南京举行,专家、学者齐聚,从学界、业界的角度,分享他们对长江文化数字大展的“观后感”,也畅谈他们眼中的长江。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