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2岁小孩被清华录取
  •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2002年,北京学霸夫妇生下天才女儿,医生检查后:孩子有精神问题

    2002年,北京学霸夫妇生下天才女儿,医生检查后:孩子有精神问题

    来源:硕云科技教学 阅读:3

    2002年,北京学霸夫妇生下天才女儿,医生检查后:孩子有精神问题

    “医生,我带孩子这么久了,孩子一直都是非常聪明的,怎么可能会患有精神疾病呢?”--母亲杜佳楣

    山东青岛有一个名叫王恒屹的男孩,3岁就会背百诗,被人们称之为“中华小诗库”,更是人人口中的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故事,也是关于“神童”的故事:

    “天才”儿童(煊煊)

    煊煊2岁时便能记住大量汉字,还能背一些简单的唐诗,拥有强大的记忆力。

    在邻里街坊眼中

    煊煊成了难得一遇的“天才儿童”。

    但一次健康检查后,医生却说:

    “煊煊可能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

    “天才儿童”为何会瞬间跌至“精神病患者”?

    是误诊还是何原因?

    最终孩子是否能恢复健康、回归正常生活?

    “杜佳楣”

    眼前的这个漂亮女人名叫杜佳楣,时年43岁,

    就职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当

    除此之外杜佳楣还有另一个身份,

    那就是北京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的

    “外语老师”和“创始人”完全是两个不搭边的身份,

    杜佳楣也说:

    “如果不是因为女儿得这个病的话,我应该会继续攻读……”

    杜佳楣的女儿名叫煊煊,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女儿的前途和生活能够一片光明,

    命运却给这个家庭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

    在后来的了解中,我们渐渐知道了杜佳楣的故事……

    1999年6月16日,杜佳楣与夏月峰喜结连理,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后,杜佳楣夫妇的喜事更是接连不断地发生,

    先是收到了丈夫夏月峰考上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的好消息,

    而后又得知杜佳楣也被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录取的喜事,

    夫妻俩齐头并进前途一片光明。

    这也意味着两人要从湖南老家搬去北京生活居住,

    临走时,夏月峰的母亲嘱咐:

    “你们俩人别老想着事业,该想想人生大事,让我们早点抱上孙子啊。”

    杜佳楣不好意思地回答:

    “知道了,妈。”

    说罢两人掂着行李上了火车,火车冒着白气,在“呼哧、呼哧”的声音中,一溜烟就到站了。

    杜佳楣夫妇在北京安居生活

    ,共同学习共同努力,但也没忘了母亲嘱托,

    一直在备孕中。

    2000年,杜佳楣的肚子终于传来好消息,

    夏月峰和杜佳楣都非常高兴,赶紧打电话往家里报喜,

    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中,期待着这个新生命的到来。

    但这份喜悦只维持了3个月就终止了,因为医生说:

    “胚胎在母体里3个月就停孕了。”

    也就是说,他们的孩子夭折了……

    杜佳楣难以置信道:

    “我还有妊娠的反应,孩子怎么会死了呢?”

    杜佳楣无法相信更无法接受,她一遍遍恳求医生再检查一次,

    “请您冷静,已经为您检查两次了,这是报告确认无误,我们理解您的心情,但是请您不要激动。”

    在丈夫的搀扶下,杜佳楣回到了家,

    她还是久久无法接受失子之痛。

    那段时间,杜佳楣和夏月峰的情绪都十分低落,生活似乎也没了盼头。

    好在丈夫夏月峰一直安慰杜佳楣:

    “孩子没了我们可以再要,佳楣你别太难过了,我们要向前看。”

    在丈夫的鼓励下,

    杜佳楣终于渐渐从灰色中走出,日子恢复平静。

    1年后,杜佳楣的肚子再次传来好消息

    ,但是夫妻俩都没有像第一次那样激动、兴奋,

    他们害怕自己的热情再“吓跑”这个小生命,也记得第一次怀孕带来的打击,

    杜佳楣夫妇就这么战战兢兢地度过了10个月。

    2002年1月3日,杜佳楣生产了,是一个小女婴长得可爱极了,

    孩子的平安到来让夫妻俩异常高兴,

    “煊煊,妈妈希望你前途一片光明,你叫煊煊好不好啊?”

    煊煊就像是能听懂似的,动动小手点点头回应着母亲。

    第一个孩子的离开杜佳楣夫妇没忘,所以他们更加珍惜煊煊的到来,并给予优质的生活环境。

    杜佳楣常常给煊煊念故事、读古诗,

    小煊煊听得入迷,听着听着就睡了。

    杜佳楣看着煊煊熟睡的脸庞,不自觉地笑了起来,

    “煊煊好像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不哭也不闹,就静静地待着自娱自乐。”

    “说明咱们孩子懂事,咱们煊煊长大肯定是个小淑女。”

    在一首首古诗中,小煊煊长大了,2岁的小煊煊身上的聪明才智渐渐显露出来。

    还没有上学的煊煊就记住了大量汉字,还能背几首简单的古诗,

    邻居们常常投来羡慕的眼光:

    “你们两个学霸基因真好,孩子从小就是天才儿童,我家小宝别提背诗了,还尿床呢。”

    杜佳楣和夏月峰作为教育者,发现了孩子的闪光点

    ,开始在心里默默给孩子绘制未来的宏图。

    直到一次“健康筛查”,医生的话彻底将煊煊父母的所有幻想打破。

    “孤独症”

    虽然煊煊具有超强的记忆力,但是却有一点不足那就是“太过专注”,

    杜佳楣呼唤煊煊的时候,煊煊没有任何反应,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除此之外煊煊不爱哭、也不爱笑,

    杜佳楣的心里隐隐感到有些不安。

    2004年,在夏月峰考上博士后之后,

    他们户口所在的片区,

    被北京市抽中0到6岁儿童健康心理筛查,主要是调查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

    杜佳楣了解到孤独症也叫自闭症,是由神经系统发育失调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孤独症患者的社交能力极弱、拒绝交流、漠视情感、语言发育迟滞等情况,

    孤独症在医学界并未发现有效治疗药物

    ,也就是说这种病很可能伴随一生。

    杜佳楣瞬间感觉到这个病症的可怕,但是

    煊煊是邻里朋友公认的小天才,跟孤独症儿童是完全不搭边的,

    所以杜佳楣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就是配合调查而已,

    而正是这次筛查,

    让杜佳楣一家陷入了无尽的“愁苦”之中。

    当时医生问煊煊:

    “父母叫什么名字?”、“你多大了?”

    等问题的时候,

    煊煊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看医生一眼也不回答问题,

    当时杜佳楣只是觉得煊煊可能怕生,

    医生让煊煊用积木搭出一个瓶子形状的时候

    ,煊煊也不为所动。

    一番检查下来,医生皱着眉头:

    “做好心理准备,带孩子去六院仔细检查一下吧。”

    六院是一个精神科专科医院,

    杜佳楣和夏月峰听到女儿疑似患有精神疾病,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医生,我带孩子这么久了,孩子一直都是非常聪明的,怎么可能会患有精神疾病呢?”

    “家长您别激动,目前这也只是疑似,您到六院给孩子仔细检查一下……”

    2004年8月某天,杜佳楣带着孩子来到六院检查。

    拿着最后的检查报告,杜佳楣心如死灰,上面清楚写着:“

    煊煊,孤独症倾向。”

    杜佳楣说:

    “当时一下就懵了,就像一个刀忽然砍了你,一时还不知道疼的感觉。”

    从煊煊确诊的这天起,夏家的天就塌了,曾经的幸福美好不复存在。

    “为了孩子”

    杜佳楣和夏月峰知道孤独症的可怕,于是他们把重心从事业转变到孩子身上,

    杜佳楣放弃了准备许久的博士考试

    ,这个考试对杜佳楣来说轻而易举,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即使杜佳楣考上了也没有时间攻读,还不如放弃,

    毕竟现在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夏月峰是清华大学博士后,有许多高薪工作供他选择,

    为了孩子他选择了放弃。

    去了一家国企单位,虽然工资不比高薪工作,但是

    规律的工作性质让夏月峰有时间照顾女儿。

    除此之外,夏月峰还购买了大量关于孤独症的书籍,去深入了解,

    可是越深入了解夏月峰就越害怕,

    他发现孤独症不是简单地吃药打针就能治好的,

    并且终生生活无法自理,比一般的残疾都要可怕。

    “本以为孩子是天才少年,一辈子很有出息,这下……该怎么办啊。”

    夏月峰和杜佳楣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坚持,没有逃避!

    面对病魔,他们要抗争到底!

    在其他家长希望孩子多么有出息的时候,

    杜佳楣夫妇只希望煊煊能够平安健康地度过一生就好。

    这么简单的愿望,却如此难以实现。

    天无绝人之路,在多方了解之后,杜佳楣看到一则案例:

    “美国60年代时,做了孤独症的康复实验,实验中19个孤独症孩子,有3分之1回归主流。”

    这个案例像是一根救命稻草,更像是一束光照亮他们坚持下去的信心。

    有了希望后,杜佳楣也有了努力的方向,

    她为了女儿毅然走上了一条孤独症康复训练之路,

    还积极参加了“孤独症儿童家长培训班”,在课堂上杜佳楣听的非常认真,

    做了许许多多的笔记,那密密麻麻的笔记是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

    不管回家多晚,杜佳楣都会将学到的康复知识,用到煊煊身上,

    而且每天的训练至少在6个小时或以上,

    起初煊煊是非常抗拒的,杜佳楣就将任务分成很小很简单的步骤让煊煊完成,

    慢慢的煊煊一点点接受了。

    每天6小时、每天6小时……这样的坚持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为了让煊煊回归正常生活,

    杜佳楣要坚持、必须坚持。

    每天6小时,一坚持就坚持了2年半,

    转眼间煊煊5岁了,在经过妈妈的照顾和训练后,

    煊煊终于从那个不与外界交流的孩子,

    变成了一个听指令、主动问问题的孩子,

    杜佳楣在康复训练的研究越来越深,煊煊也变得越来越好,

    此时,许多孤独症孩子家长得知了煊煊的故事,

    “杜老师,我的孩子也得了孤独症,你能不能教给我一些方法。”

    家长们的诉求越来越多,杜佳楣的心里冒出一个很强的责任心:

    “给更多的孤独症家庭带来希望。”

    就这样,在跟夏月峰商量之后,

    杜佳楣决定创办一家针对“孤独症康复训练”的机构,

    2011年1月,杜佳楣租了一个

    创办了北京星希望孤独症康复中心,

    这也就是为什么文章开始时,杜佳楣会成为创始人的原因。

    这个康复中心给孤独症孩子提供更专业的康复训练,

    杜佳楣会给家长们提供免费的培训和心理疏导。

    孩子康复要跑跳,大大影响了周围居民的休息,也收到了许多投诉,

    无可奈何之下,

    杜佳楣只能选择在商业区开康复中心,

    商业区的租金每年高达70万,这对杜佳楣夫妇来说无法承担

    “钱没了可以再赚,但是孤独症孩子们的康复训练耽误不得。”

    夏月峰赞同妻子的决定,最终,他们将一天都没住过的新房卖了。

    从此,杜佳楣不再只是一个老师,她的肩头还扛着许许多多孤独症孩子的未来。

    学校、康复中心、家是杜佳楣日复一日奔波的地点,

    杜佳楣还会在康复训练结束之后,跟老师沟通总结,

    从而针对不同孤独症孩子制定出第二天的康复计划。

    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但是很充实。

    “看着那些孤独症孩子一点点变好,我的心里欣慰,家长们也有了盼头,不过能让孩子们回归社会才是终极目标。”

    其实在2007年,煊煊的情况就有所好转,但是杜佳楣的心里仍有一丝担忧,

    “如果我们不在了,我的孩子该怎么办?”

    37岁的杜佳楣决定要生二胎,能让煊煊之后也有个伴,

    但是37岁已然超过了最佳生产年龄,

    而且杜佳楣的第一个孩子流产、第二个孩子是孤独症、如果第三个孩子也有何不测……该怎么办?

    其实这些杜佳楣都考虑到了,她想:

    “现在毕竟知道孤独症的知识,实在遭遇不测的话,只能第一时间给孩子做训练。”

    孤独症不是必然性的是偶发性的,

    杜佳楣思来想去决定赌一把。

    幸运的是,第三个孩子是一个健康的孩子,夏月峰给二女儿起名为盈盈,

    当时得知孩子各方面都健康的时候,

    夏月峰夫妇落下了激动的泪水,

    只有在经历过不测之后,他们才知道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多么值得高兴。

    经历过磨难后,杜佳楣一家四口,终于能享受甜蜜和幸福了。

    但是杜佳楣的工作没有停止,因为杜佳楣淋过雨所以想为被人撑把伞,

    她知道有个孤独症孩子是多么的无助。

    所以杜佳楣开始带着孤独症孩子们参与到社交活动中,慢慢回归社会。

    2013年1月19日,杜佳楣为孤独症孩子们筹办了

    首届“关爱孤独症及青年”公益音乐会

    并主动找到幼儿园提出融合训练,让幼儿园的老师们到康复中心,学习沟通。

    2013年4月2日是世界自闭症日,

    杜佳楣策划了一场大型公益活动……

    总之,在杜佳楣的努力下,孤独症这个特殊群体被社会所知,

    社会上也愿意包容、认可、接纳这些孤独症孩子们!

    孤独症康复训练,杜佳楣一走就是18年,

    孤独症煊煊终于完成了母亲的愿望,那就是回归正常的生活。

    而煊煊除了正常学习外,还有弹钢琴、弹古筝等特长,成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

    2021年,煊煊还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理想的大学。

    记者曾问煊煊:

    “妈妈对你那么严格,你还喜欢妈妈吗?”

    “我爱妈妈。”

    这是煊煊最直接的表达,在煊煊的世界里高兴就是高兴,伤心就是伤心,

    她们不会掩饰,单纯的像一张白纸,孤独的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是母爱的伟大,让煊煊勇敢直接说出:“我爱妈妈。”

    所谓患难见真情,在今天的故事中,我们不见看到了母爱的伟大,

    还看到了面对困难时,

    杜佳楣夫妇患难与共的感情。

    “爱是一剂良药,治愈了心灵,感化了一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