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包装工程是坑吗
  •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天坑专业”真的坑吗

    “天坑专业”真的坑吗

    来源:硕云科技教学 阅读:3

    “天坑专业”真的坑吗

    今年,昆明高考生小王以优异成绩被一所211院校材料类专业录取,这本应是一件高兴的事,可小王的妈妈有点惆怅:“听说材料属于‘四大天坑专业’之一,是这样吗?”每年高考录取期间,有关“天坑专业”的话题都会引发关注。“天坑专业”一说源自网络,意思是好比天一样大的坑,跳进去很难出来。关于“天坑专业”的吐槽由来已久,它们真的是“天坑”吗?多位学者表示,专业的冷热是相对的,只有好好学习才是王道。

    什么是“天坑专业”?

    不好学?难就业?工资低?

    小杨的成绩不错,尤其擅长物理,今年填报高考志愿时,第一志愿填了华东地区一所知名院校的材料类专业,最终被顺利录取。按照他的志向,本科不是终点,今后还要继续考研,努力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

    目前,各地高招录取已接近尾声,“天坑专业”再次成为热议话题。“生化环材,四大天坑”“十大天坑,你的专业上榜了吗”“新‘四大天坑’专业出炉”……按照网络上的说法,“生化环材”(即生物、化学、环境、材料)相关专业,因为学习难度大、实用性不强、就业没有优势和竞争力、薪资水平较低,走科研路径又很难出成果,被网友称之为“天坑专业”。

    网络对于“天坑专业”的持续渲染,确实令一些同学望而却步。昆明高考生小王今年第一志愿填报了电气类专业,但最后被调剂到材料类专业。起初小王有点沮丧,但经过上网查询和多方打听之后,开始对材料专业有了初步了解,慢慢建立起对材料专业的学习信心。一位老师鼓励小王,学习这些基础学科,就是要培养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只要肯钻研,一定会有回报。

    事实上,选择报考“生化环材”相关专业的学生不在少数。云南省招生考试院公布的信息显示,今年在云南招生的高校中,仅一本批次,就有超过100所高校在云南投放材料类专业招生计划,包括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上海大学、苏州大学等重点高校,反映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在。

    “天坑专业”真的坑吗?

    只要学得好,再冷门的专业也能有作为

    “天坑专业”真的坑吗?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网传“生化环材”为“天坑专业”,源自大家对专业认识不全面。“一些人认为材料专业学习难度较大,实用性不强,难出研究成果,就业前景不明朗,这都是片面看法。材料学科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机械和信息等学科,它并非实用性不强,相反是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应用领域,包括制造、建筑、医疗、电子、航空航天等,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云南农业大学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张东艳认为,“生化环材,四大天坑”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误读,这些专业都属于基础学科,学起来确实比较辛苦,就业优势不明显,刚开始工资待遇不高,以至于经常被吐槽,也带来一定的供需矛盾。“其实这些都是民生专业,也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石,社会很需要这些专业的人才。特别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这些专业提供了更好的就业前景。所以,只要认真学、学得好,再冷门的专业也能有一番作为。”

    早在两年前,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邓红兵就发文为“天坑专业”正名,他认为,专业存在即合理,无论是什么专业,都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学习、工作,没有轻松的,当你看到一个职业薪水高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他们背后的付出。专业的冷热是相对的,只有好好学习才是王道。“人一生很长,我们不能随波逐流,不能因为当前学计算机毕业的平均收入可能暂时高一些,就一窝蜂去学。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

    “天坑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人才缺口大,薪资较高,就业前景乐观

    不难发现,一些人判断一个专业是不是“天坑”,往往是以就业为导向。那么,“天坑专业”就业前景如何呢?目前,云南开设材料类专业的高校包括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文山学院等,其中,材料学科在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均为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具有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系列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且两校材料学科均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

    云南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的统计数据显示,多年来该校材料类毕业生约80%以上从事本专业对口工作,就业率在学校各学科中名列前茅。以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2022届本科毕业生共95人,截至2022年12月,就业率达91.58%。其中,党政机关2人、事业单位1人、国有企业20人、非国有企业28人、出国深造2人;本年度研究生报考率达84.2%,录取34人,录取率达35.8%。

    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毕业生常年处于需求旺盛状态,平均每人有3至5个岗位可供挑选。近3年,该学院本科生升学率逐年上升,2023届、2022届本科生升学率分别为32%、30%,整体就业率为90%左右。除升学外,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大中型企业占到所有就业本科生的80%;研究生就业率在95%左右,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硕士研究生占15%,在国有大型企业工作的硕士生占50%,部分硕士生在高校工作,博士研究生一般在国内排名前列的高校工作。

    从就业单位来看,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有的在宝钢集团、宝钛集团、云南贵金属集团、云南锡业集团、云南建投集团、攀钢集团、东方电气、中建、中铁建等大型国有企业就业,有的在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大型民营企业就业,还有部分学生在政府机关、高校、中小学就业,就业形势较好、就业面广,薪资也高于平均水平。

    如何填“坑”?

    教育部和各大高校已开始发力

    有学者表示,当前,“生化环材”相关专业确实算不上热门专业,却是国家和社会急需又紧缺人才的专业,近年来主动选择这些专业的人并不太多,这是客观事实。那么,如何填“坑”呢?近年来,教育部和各大高校都已开始发力。

    围绕加强基础学科建设,2020年起,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主要是为了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目前,“强基计划”所涉领域已从最初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专业,拓展到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高精尖领域。今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0余所重点高校,面向云南招收“强基计划”学生。

    不少高校也开始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或书院制育人管理,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其中,一些高校在高考录取时按大类招生,大一强化数理化等基础课程,注重基础素养和专业素养的衔接;大二开始细分专业,开展不同专业领域的培养;大三、大四则注重专业核心课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参加创新创业赛事、进企业实习实训等实践活动,将实践实训与所学专业知识深度融合,激发师生创新创业创造的激情。

    本报记者 刘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