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自语】坏孩子的天空
《留校联盟》是一部“非典型圣诞档”电影,2023年11月美国公映,2024年3月率先登陆中国香港院线。该片因获第96届奥斯卡最佳女配奖而为人熟识,于第81届金球奖、第77届英国电影学院奖也获得多项提名。灵魂人物保罗·吉亚玛提荣获金球奖喜剧类最佳男主。《留校联盟》在香港院线上映时,片名译为《滞留生》。《留校联盟》的名称听起来颇得美国喜剧类影片风格,但笔者更加喜欢《滞留生》这个中译名,让观众一望便知,这是一部喜剧外壳下内核严肃的作品。
《留校联盟》的观影评价较为两极化,一部分观众认为故事颇为老套,是一部美式主旋律电影,少数族裔形象的刻画也较为刻板;另一部分观影者则认为电影剧本扎实,故事历久弥新,特别是在当今浮世之下,真情实感更显弥足珍贵。笔者在香港影院观影后,体会到的是一种“东西无间”的师者精神和君子情怀,因此也更愿意为这部影片多谈几句。
影片故事背景设定在1970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新英格兰地区17世纪初为英国殖民美洲大陆的核心区域。自独立战争后,工业经济根植于新英格兰地区;20世纪中期传统工业转移后,新英格兰地区引入了科技新兴产业,尤以教育资源见长。就此而言,《留校联盟》将故事定格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寄宿学校,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在殖民时期的新英格兰地区,居民生活长期受到较为教条的教义影响。因此,尽管《留校联盟》的历史背景为1970年代,在当时而言,新英格兰地区的传统文化对人们仍影响深远。
《留校联盟》的故事正是开始于一群不同背景的叛逆青少年和一位既不合群又其貌不扬的教师之间。教师保罗常被周围的人视为“怪咖”。影片刚开头,就是他再一次为部分学生的期末成绩打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低分。而面对校长的劝说和学生们的责难,保罗也不改其意。如此不通“世故”,自然不受学生待见。
正巧随着巴顿男子寄宿学校即将迎来寒假,学校需要有教师负责假期留校监护学生的任务,同事们纷纷以各种理由推脱,甚至不惜谎称家母抱恙。保罗信以为真,还对同事出言安慰。最后,留校的任务也顺水推舟地落到保罗头上——负责监护因故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学生。
优等生安格斯正是留校的其中一员,他原计划与母亲共度圣诞,却因情况突变而滞留在校。安格斯出身白人中产家庭,青春年少,成绩优秀,梦想远大。他看不起富家子的满腹草莽,却也对书呆子气十足的保罗老师颇感不解。欧美电影描写人间师格的佳作颇多,《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超脱》,都是口碑不衰的经典作品。但《留校联盟》的设定则更为贴近真实:优质的寄宿男校中,才华横溢却寄人篱下的老师,聪慧优秀却满心创伤的学生,在一次次小小“意外”当中,突破教条的成规铁律,寻找彼此心灵深处的寄望。
与保罗和安格斯一起留下的还有学校厨师长玛丽,这位非裔美国妇女的儿子在越战中丧生,这三个截然不同的失意者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圣诞家庭。四五个学生的嬉笑打闹,保罗的守旧严谨,厨娘玛丽的隐忍悲伤,是白雪覆盖下寂寥校园故事的注脚。
玛丽的直爽开朗,直接促成了三人的一趟圣诞远行。玛丽选择在波士顿的妹妹家落脚,而在玛丽的要求和保罗的点头示意下,安格斯为玛丽将行李搬上小小的阁楼。保罗突破种族成见的言传身教,对安格斯的人格塑造影响深远。
在相处中,保罗渐渐明白,安格斯的青春叛逆、桀骜不驯,都是源自曾令人骄傲、如今却罹患心理障碍疾病的父亲;安格斯也逐渐晓得,保罗看似严苛古板,不知变通,实则内心丰盈、才识过人。波士顿圣诞旅行期间,曾经的同学以世俗功名嘲笑保罗,衣冠楚楚之下,尽是庸姿俗态;保罗虽屈居客席教师,囊中羞涩,却不改求知之真,为师之德。
后来,安格斯的生父与儿子见面后情绪激动,惊动了已改嫁为豪门妇的母亲。母亲与继父投诉至学校,导致安格斯的命运面临重大转折。保罗独自揽责,为安格斯赢得继续留校读书的机会。保罗对安格斯的母亲说,你的儿子很聪明,必有一番作为。但安格斯的母亲却只沉浸在优渥生活被打扰的愤怒当中——两相对比下,直指上层中产虚伪空虚的精神世界。
安格斯曾以为保罗迂腐,而保罗怎会不知同事的欺骗与排挤,同窗的嘲讽与奚落呢?所谓君子,可欺而不可罔,人之生也直,不侥幸,不迁怒,方可立于天地之间。求知求真,为人正直,中西无异。保罗之为师,可为师表,安格斯之受教,绵延一生。人类之文明,必是一群如保罗这样的君子,坚持不懈,拼拼凑凑,完成一生所念,才得以生生不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