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大学转专业难不难
  • 当前位置: 首页 > 自学考试 > 专业被调剂,千万别错过这五个转专业窗口期。无法转专业时还有其它途径吗?

    专业被调剂,千万别错过这五个转专业窗口期。无法转专业时还有其它途径吗?

    来源:硕云科技教学 阅读:2

    专业被调剂,千万别错过这五个转专业窗口期。无法转专业时还有其它途径吗?

    高考结束后

    志愿填报及录取成了头等大事

    有时考生虽然考上了理想中的高校

    却没有进入到志愿专业

    出现被调剂到不熟悉不喜欢专业的情况

    又或者在志愿专业学习一段时间后

    发现自己并不真正喜欢该专业

    此时转专业或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不少高校都在逐步降低转专业难度

    为学生提供再次选择的机会

    多所高校放宽转专业门槛

    近日,武汉大学对学校原有转专业办法进行了修订、完善,明确了“学院内转专业无限制,同一学部内尽量满足,不同学部间适度满足”的原则。

    从2024级学生开始,院内专业自由选,转出学院不受限制。即,大类分流和专业调整工作应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和意愿,原则上不得设置限制条件;学院不得限制学生转出学院的申请,学校不控制申请转出人数,确保学生在学部内转学院时能够尽可能满足。

    武汉大学本科招生工作负责人表示,学院内专业可自由选择,时间延长到大三下学期结束前,院内专业调整工作原则上每学年一次,学生从大一到大三均可申请。

    “我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站在学生角度,让学生到自己最喜欢的专业学习,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此前不久,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本科生转专业工作的通知》。自2024年起,上海交通大学全面放开转专业,更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兴趣爱好及个人发展考量,充分尊重学生进校后的二次选择机会,学生在大一、大二、大三学年均可申请转专业,有多次转专业机会,校本部和医学院也可以互转。

    学校招生工作负责人介绍,大一、大二、大三100%的学生都可以提出转专业的诉求,每次可选择两个志愿,不限制学积分排名,不限制挂科门数。

    “很多学生进校后发现,他不只是为家长、社会的期待而学,他更要为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学习。这样转专业的制度,为他们提供了重大利好,也更符合当代人才的发展、培养规律。”

    2018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在政策指导下,各高校对转专业的限制也有所调整。近年来,全国已有多所高校不同程度放宽转专业限制条件,降低学生转专业难度,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知名高校。

    各高校的转专业政策不尽相同

    学生入学后选择转专业,大部分原因是兴趣爱好使然。不少北京高校都为学生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而不同的高校基于学生人数、专业设置等情况,也会制定不同的转专业措施。

    中国人民大学

    学校转专业工作一般在每学年春季学期进行,符合条件的大一大二学生可以进行申请。

    申请转专业的学生需满足已修通识模块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共外语、公共数学、数据与信息技术平台课、公共体育课程无不及格课程且其中以百分制计算的课程平均总成绩不低于B;已修专业课成绩要求以转入学院(系)公布的要求为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考生在录取后,先统一到北航学院学习。北航学院覆盖一、二年级大类招生的本科生,入学新生中约80%进入该学院学习生活两年,进行通识教育,实行宽口径、大平台的专业设置与培养。

    在北航学院学习的新生,经过第一年的大类培养之后,在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志愿和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在导师的专业指导下,学生选择专业学院继续学习。在二年级结束时,才在专业学院内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

    如果此后的学习年限内专业兴趣还是发生了改变,学生仍可转换专业。学生有4次以上的机会选专业:高考填报志愿,一年级结束时选学院,二年级结束时选专业和转专业一年半以后,学生可以提出转专业,并且转专业还不限次数,每个学期都可以申请转专业。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实行自由、宽松的转专业政策,转专业报名不设条件,允许多次、多学院、多专业申请。除国家及学校相关政策规定不允许转专业的学生外,在校本科生均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自入学后第二个学期开始,每学期一次,允许学生多次申请,且每次允许学生填报2个志愿学院、4个志愿专业。

    中国科学院大学

    学校针对本科生推出了“三段式”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新生入校要进行一年半的公共基础课学习,在进校后确定的学业导师指导下,重点学习数学、物理、语言文化类课程及素质教育类课程。

    这个阶段结束后,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学习表现,重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从大二下学期到大三全年为一年半左右的专业基础课学习,重点学习本专业基础性课程。

    这个阶段结束后,学生可再次自主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确定专业导师。在这两次换专业的机会中,学生可以“任性”地换,转专业的依据就是个人的兴趣和专长,学校不设门槛。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的转专业“零门槛,不设限”政策已经实施了很多年。除了外语类保送生、体育生、视觉传达设计等部分专业,其他本科生在大一学年末或大二学年末,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各专业对转出人数不设限制,对学生学习成绩排名没有限制。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充分尊重学生选择专业和个性发展的意愿,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专业和发展的机会。学校为本科生共提供三次转专业机会,分别是在第2、5、8学期,实现“零门槛”转专业,由被转入专业所在学院进行考核,合格的学生就可以实现转专业。

    北京交通大学

    学校有相对灵活的转专业政策,除特殊限定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均有机会申请转专业。学校和学院考查其兴趣和专长,考核合格者可转专业。大类专业分流按志愿优先原则,结合平均学分绩点确定分流专业。除外国语言文学类入学即分流,经济管理试验班在第三学期分流,其余大类专业在第二学期分流。转专业和大类专业分流时,申请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根据预定的专业基础人数适当增加接收人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学生入校后有2次转专业机会,学生可以在大一和大二末分别在全校范围内和相近学科范围内申请转专业。申请转专业无笔试,由转入专业或学院自行组织面试,结合学生大学期间成绩与面试表现综合评价,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转专业需求。

    给学生更多的转专业机会

    尽管绝大多数高校都会给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但是转专业难度会有所不同。有些高校虽拥有宽松的转专业政策,但实施仍是“拆门不拆槛”——转出不受限,但转入仍需考核。不时也会出现有人为了转专业退学重考的新闻;也有不少同学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转专业失败的经历。

    一项针对高校学生的调查显示,79.0%的受访者都有过想要转专业的念头,32.4%的受访者尝试了没有成功,30.4%的受访者想过但没尝试。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认为,不少大学生在高考时并不清楚自己的专业兴趣和职业方向,加之高考成绩影响,往往不能选择自己理想的专业。提供转专业的自由度,可以更好地实现大学生与专业的最优匹配,也是尊重人才培养规律的体现。高校可以先推动院内自由转专业的政策调整,然后再推动校内乃至校际转专业和转学。这些方面的发展值得期待,也完全应该加以推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高校的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对自己的优势潜能了解并不充分,所以一进大学就把自己的学科和专业方向确定下来有难度,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给学生更多的转专业机会是有必要的。应该给每个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发现自己在哪方面真正具有优势,然后朝着这个方向发展。高校转专业的通道应该放得更宽。

    现实中,对于体量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而言,专业变动并不简单,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大学里,专业是资源的最小配置单位。招生、培养和管理制度均以专业为中心。各专业配置的资源,如教师、教室、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都有限。

    如果完全放开转专业限制,很容易造成热门专业资源紧缺,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另一部分专业则生源不足,资源浪费。除此之外,转专业还面临着是否公平的质疑:各个专业录取分数不同,如果能自由转专业,那高考分数岂不是失去了筛选的意义?

    马亮表示,放开转专业政策,可能促使一些学生“曲线救国”,先考上大学再换专业,也带来一定程度的不公平。但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措施加以规范。而随着转专业自由逐步推开,也会带来专业热度下降,专业热度趋于平衡,这类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允许学生自由申请专业,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但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要引导学生了解大学、认识专业,引导学生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让学生进行理性选择;其次,以信息公开的方式保障转专业的公平和公正,促进转专业体系的良性发展。

    在部分教育学者看来,转专业不仅仅是少数学生的诉求,还要看到更深层次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洪成文表示,人才培养要面向未来,而不是过去。我们要讨论的是,大学如何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去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天赋。

    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乔锦忠认为,尽管自由转专业在短期内会造成教学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但从长期看,这也为学校的学科调整提供了依据。学校可以通过评估,向前景好的学科和专业倾斜资源,预留更多的发展空间。

    高校更加自由宽松的转专业措施

    让同学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但也应多方考虑慎重决定

    务必要对申请转入的专业

    确实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专长

    对申请转入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

    进行详细了解

    结合自身的学习成绩做出科学选择

    避免盲目转专业

    @收好准考证!这些地方免费@贵州478名!军队院校招生计划公布@高考之后值得做的12件事来源:首都教育、央视网、中国新闻周刊等(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

    原标题:《先上大学再转专业,可行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