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勾勒和渲染的区别
  •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历教育 > “诗情画意”究竟是什么模样?一场别样“跨界”告诉你答案!

    “诗情画意”究竟是什么模样?一场别样“跨界”告诉你答案!

    来源:硕云科技教学 阅读:3

    “诗情画意”究竟是什么模样?一场别样“跨界”告诉你答案!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歌和绘画是艺术中的两种形式,一个讲究“意象”,另一个讲究“意境”,当它们发生碰撞,诗情画意究竟是什么模样?12月24日晚,一场在南京紫金山脚下佳山艺术空间举办的“诗画荟”,这样揭晓答案。

    诗的意象不可穷尽,与画中暗示的不可言传,是诗人和画家自发或自觉彼此靠近的磁力。在这场名为“诗象画•黄梵 崔见诗画荟”上,诗人黄梵、画家崔见将源于20多年前的一个提议变成现实,通过诗与画的互文,重新打开诗画空间;又通过诗与画的相互独立,创造错位与重叠的蒙太奇之感。

    “诗象画•黄梵 崔见诗画荟”现场

    花瓶,是生活里的最寻常的一件物品,有人将鲜活的花枝插入,有人就那样静静地欣赏它孤零零的身姿……那么,诗人与画家会给花瓶找到怎样新“用途”?黄梵在诗中这样写道:“花瓶里有心事的深渊/它是花枝临终时的家/花瓶把剪下的花枝,摆成屋里的春天/每一枝都在照看孤单……”也许诗人将满腹心事装进花瓶;崔见则用画笔,直接将一支枯梅送进瓶中,也许画家的孤独感就藏在苍白的墨色中。

    观众在诗与画前驻足

    诗画相通,古已有之。宋代文学家苏轼曾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中这样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他认为诗与画在追求形似又在超越形似。有这样一个记载,苏轼曾赞叹王维的诗句“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的人们可能早已无法感受古人用诗与画创造出的无限想象,一场“诗画荟”抛砖引玉,又重新打开了诗与画共同营造的时空大门。

    “诗画荟”现场展出的诗画作品

    “艺术家创造了一种氛围,被人感知,在内心里获得一种感受、在现实中获得一种超越性,就是‘诗意’。画与诗相互启发,相互得到灵感,例如古代诗中题画等形式,就是一种艺术走到最后可能要发现的共同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美术批评家、策展人顾丞峰认为,诗与画相互成就,能够创造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承担重任。

    “诗画荟”现场展出的诗画作品

    此次“诗画荟”现场展出的诗与画,一部分是黄梵根据崔见的画作题诗,一部分是崔见在黄梵的诗歌中寻找到灵感作画,还有一部分是两人的诗画“配对”,跨越时空,在“通感”中找到了牵手的理由。

    在崔见的画作中,有许多作品是对树的描绘。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副会长、诗人马铃薯兄弟,在这些对树的描摹中,不仅看到了树的躯干里流动的血液,也听到了树在风中摇曳的声音……“诗与画,在诗人与画家营造的世界里带给人独特的感受,是艺术的激情碰撞”。

    “诗意不仅仅局限于具体的诗歌,也弥漫于我们的生活。”黄梵认为,今天的人们需要诗意的生活,“诗歌是一切写作的起点和终点。而写作不只关乎尊严、声名、利益,也关乎人的生活需要。”近年来,黄梵用普通人最易于接受方式教授诗歌写作,与万千读者共同寻找“诗意生活”,“诗画荟”正是一次在寻找中的“跨界”尝试。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