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热门搜索:中国农业大学王牌专业
  •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历教育 > 新闻发布厅丨喜讯!中国农大荣获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新闻发布厅丨喜讯!中国农大荣获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来源:硕云科技教学 阅读:3

    新闻发布厅丨喜讯!中国农大荣获6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京召开。习近平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会上揭晓,中国农大共有6项科技成果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2023年度,中国农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人所在完成单位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分别是:动物医学院沈建忠院士主持完成的“可转移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的发现及其传播机制研究”项目和农学院陈绍江教授主持完成的“玉米单倍体育种高效技术体系创建及规模化应用”项目。

    与此同时,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侯卓成教授参与完成的“肉鸭高效育种技术创建与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项目,营养与健康系郭慧媛教授参与完成的“温湿氧磁多维精准控制家用保鲜电器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项目,工学院何进教授参与完成的“北方农牧交错区风蚀退化农田地力培育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凤荣教授参与完成的“中国土系志与高精度土壤信息网格构建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据悉,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0人。

    新世纪以来,中国农大共获得国家三大科技奖励110项。

    2023年度中国农大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奖项目简介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项目名称:可转移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的发现及其传播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人及单位:沈建忠(中国农业大学)、刘健华(华南农业大学)、汪洋(中国农业大学)、张嵘(浙江大学)、沈张奇(中国农业大学)

    细菌耐药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动物养殖业是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多黏菌素是医学临床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极为重要抗生素,也曾是动物养殖业使用最广泛的抗生素之一。近年来,动物源细菌多黏菌素耐药率快速升高,其成因和危害不明。项目组由中国农业大学沈建忠院士领衔,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浙江大学等单位,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开展了10余年研究,发现并命名了质粒介导的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阐明了其编码的磷酸乙醇胺转移酶修饰多黏菌素作用靶位的耐药机制,揭示了mcr在“动物-环境/食品-人群”全链条的传播规律,提示动物使用抗菌药及其产生的耐药菌对人类健康的风险。项目获得的系列原创性成果突破了多黏菌素不存在可转移耐药机制的传统观点,揭示了多黏菌素耐药性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推动了全球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抗菌药物使用政策的调整,为我国抗菌药物减量化行动计划的出台和有效实施提供了关键性科学依据,为“One Health”理念下遏制细菌耐药提供了中国范例,显著提升了我国在细菌耐药研究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公共卫生和生物安全关乎国家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快速感知和识别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动植物疫情、微生物耐药性、生物技术环境安全等风险因素。面对严峻的细菌耐药形势,项目组将积极主动应对重大挑战,在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传播及防控领域不断开拓创新,为保障动物、环境及人类的“全健康”贡献力量。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项目名称:玉米单倍体育种高效技术体系创建及规模化应用

    主要完成人及单位:陈绍江(中国农业大学)、李建生(中国农业大学)、刘晨旭(中国农业大学)、才卓(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技东北创新中心))、黎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段民孝(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自交系选育是玉米育种的核心,常规选系周期长,速度慢。单倍体选系速度快,但因其技术复杂一直是玉米育种亟需解决的重大难题。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吉林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围绕“杂交诱导单倍体”技术路径中的单倍体诱导率低、鉴别和加倍困难三大技术瓶颈,经过近30年持续攻关,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均取得原创性突破,创建了单倍体育种高效技术体系,纯系创制周期由传统的4-5年缩短至1年内。实现了我国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从“无”到“有”再到“领先”的里程碑跨越,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焦点领域抢占了技术制高点。该技术的规模化应用,颠覆了沿用百年的传统连续自交选系方法,推动了玉米育种技术和模式的重大变革,为我国玉米种业振兴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