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级只有一个人坚持到毕业,什么专业这样“冷门”?
最近,一条名为
#她是北大同专业同级唯一
坚持读到毕业#的话题
冲上了热搜榜前列
热搜的主人公名叫林子
由于她所在的专业过于“冷门”
加之身边不断有同学转入和流出
从入学到毕业
她是同级里唯一一位
从头读到尾的学生
在大众的印象中
“冷门专业”往往指的是那些
学生数量少
就业方向也狭窄的专业
林子就读了“冷门专业”
是不是选错了?
一进入“冷门专业”她就懵了
“吟过诗词文赋,熬过高数线代,品过经史子集,研过算法结构,啃过句法文法,train过神经网络。”
这是林子对自己本科生涯的速写。她的专业过于迷你,是北大中文系的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存在感有多低呢?每年毕业生不过4、5个,一些同学因为无法坚持转了出去,也有同学对中文专业情有独钟而转了进来,而林子是2015级学生中唯一从头到尾读下来的那个。
在这个文理交叉专业,她既要学习古代汉语、理论语言学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又要学习高等数学、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与算法。割裂,成了她的大学关键词。
刚听闻自己的专业是应用语言学那会儿,林子有点懵,毕竟之前连语言学都没听说过,更不必提应用语言学和中文信息处理这几个词汇了。
后来大家才认识到,正如毕业证书上英文“Computational and Applied Linguistics”(计算与应用语言学)所明示的:计算才是更本质的,这是一个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交叉的专业。
有的同学无法接受这份割裂,就申请转到自己的初衷文学专业或者纯语言学专业,而有的同学发现自己更热爱数学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专业,于是也转走了。
只依靠上课,林子实在没办法将语言学和计算融合起来。好在,从大二开始林子找到了科研的乐趣,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她体会到了这个专业的魅力所在。
大二开始,她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实验室实习,大三发了两篇AI顶会一作论文;毕业后去了硅谷的谷歌总部,在自然语言处理(NLP)研究部门从事了两年的全职工作,其工作还被收录进谷歌研究科学家Kevin Murphy的机器学习教科书;2021年,她回到了学术界,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开始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3年来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2000次。
走到今天,林子觉得虽然对这个专业有了一定理解,但还不够。
“或许就读于‘冷门专业’,就要面临成长中没有固定的、成熟的、可借鉴的范式,但正因如此,你也更有机会找到最适合自己那条路,探索的过程也会更加有趣。”林子说。
“冷门”里有着意想不到的“热”
如今,越来越多的“冷门专业”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引发了网民热烈讨论。比如,有的“冷门专业”一不小心就火出了圈——
一年前,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甲骨文方向的研究生李右溪,在朋友家中架起了补光灯和提词器,对着镜头,和网友聊起了和甲骨文有关的事。这条“挑战全网最冷门专业”的视频共两分多钟,仅过了一晚,就有了百万播放量。
一年多来,这名95后创作、发布了100多条甲骨文科普视频,单平台就有近80万粉丝。这里面有八九岁的小学生,也有上了年纪的老人。3000多年前的古老文字,开始和一些网友的日常学习生活有了交集。
在学术研究领域,甲骨学也被称作“冷门绝学”,李右溪的求学经历也印证了这门学问的冷门程度。“不需要很多人学,但总需要有人学。” 当年她对甲骨文专业“一见钟情”,而在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甲骨文的老师只有陈年福一位,那一届只招了一个学生,就是李右溪。
现如今,甲骨文和李右溪都变得受欢迎起来。几档知名的电视节目找到她,在节目里李右溪科普了甲骨文,也“科普”了自己。李右溪曾想过做一名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影响”别人。直到她把甲骨文课堂“搬”到了网上,有了数量更为庞大的学生群体,她开始窥见甲骨文这一“冷门绝学”更大的天地。很多人在李右溪的讲解下,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还有的“冷门”专业有着意想不到的“热”——
您听说过乌尔都语吗?
尽管大部分人对这个语种都“闻所未闻”,但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乌尔都语专业学生何洋的眼中,乌尔都语是个既有趣,又“热门”的专业。
何洋介绍,乌尔都语属于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度-雅利安语支,同时也是巴基斯坦的国语。近几年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蓬勃发展,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间的政治、经贸、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同时,对乌尔都语翻译的需求已经趋于普遍。而目前,国内开设乌尔都语专业的高校则仅有七所。
“我所在的这届毕业生就业率几乎达到100%,且就业去处也都比较理想,和公众印象中的‘冷’形成了反差。”何洋说。
“冷门专业”的背后藏着……
大家熟知的“冷门专业”还有很多,比如北京大学著名的“六代单传”专业古生物学,以及中央音乐学院的箜篌、筚篥专业等等。
不少人认为“冷门专业”都是贴着“低就业率”标签的,但其实在就业市场上,很多毕业生都被“热抢”——
像古文字破译人员,便在近些年的就业市场上成了“重金难求”的人才,中国文字博物馆曾以最高10万元/字重金悬赏破译人员。
像箜篌、筚篥等专业,也在央视《国乐大典》《经典咏流传》等脍炙人口节目的推介下逐渐“出圈”,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愈发增多。
在河北师范大学去年举办的家政学专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上,来自京津冀的36家单位一口气提供了750多个就业岗位,岗位数是应届家政学毕业生人数的28.8倍。
这些“冷门专业”是怎么“热”起来的?
在专家眼中,许多专业之所以“冷门”,很大程度上是印象在“作祟”。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很多“冷门专业”早已变得炙手可热。
浙江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海峰
“由于许多专业和公众之间客观上存在‘信息沟’,导致公众对很多专业的理解,其实仅仅停留在表面字义上,缺乏全面、科学的认知,这也导致一些实际中并不冷门甚至很热的专业看起来冷门。”
上海电机学院材料学院直属党支部副书记张静
“社会不断发展,行业发生变化,一些冷门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其实是在逐渐升温的,像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等在快速发展下,相关高端制造人才需求越来越大。”
此外,现在的年轻人开始依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和择业,也让曾经的“冷门专业”慢慢“热”了起来。北京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中心曾参与发布的一份《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显示,人文专业方向,学生最感兴趣的前3个专业分别是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以及考古学。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汉唐考古研究室主任张春长坦言,之前的考古、文博专业还属于“在象牙塔里的冷门小众专业”,“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文化的重视等,这些专业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很多人喜欢上了考古与文博专业,这是一个好趋势”。
在他看来,考古学专业毕业生目前的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我国力争到2025年文物考古科研人员数量增长25%,壮大考古人才队伍,加强考古学科和队伍建设,因此全国考古学专业机构的人才需求量远大于考古学毕业生的人数。”
专业的“冷”“热”从来都不是绝对的
更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些之前让人避而远之的专业
在未来也有可能变成“香饽饽”
所以不管选择的专业如何
找准自己努力的方向
才是最重要的
来源:“首都教育(ID:bjedunew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