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建筑业了?
建筑的真正灵魂是看不到的处处匠心
走进建筑工地,通常会看到几种不同颜色的安全帽。一般来说,“白帽子”代表管理人员或监理,“红帽子”代表技术人员,“黄帽子”代表施工人员。而最近几年,无论哪种颜色的帽子之下,年轻的面孔似乎都越来越少了。
不仅一线年轻建筑工人正在减少,毕业大学生进入建筑业的意愿也在降低。智联招聘公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应届生期望就业的行业中,房地产、建筑业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21年的10.9%下降至8.8%。曾经热门的土木工程专业近年来不断降温,甚至出现名校招生断档的现象。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进入建筑业了?我们和几位90后建筑工程师聊了聊。
“搬砖”在工地
“除了受房地产行业规模收缩的影响外,我觉得实际工作中,高强度是另一重要原因。
现在外面30多度的天气,我们在现场工作一个上午衣服就会湿个两三遍,工人们还要顶着太阳一直干活,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在碧桂园高级工程经理王喜民看来,工作强度大、条件艰苦,让建筑业比起其他行业显得吸引力不足。
比如提起建筑工程师,不少人率先想到的,是头顶安全帽、身穿休闲夹克、在楼宇间手拿蓝图望向远方的理想景象,但实际上,不管是海归精英还是985博士,真实的工作环境都是风吹日晒、尘土飞扬的工地,再时尚的衣服也会变成和工友们同款的“水泥灰”。
而且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建筑从业者的休息时间也要配合项目工期,加班赶进度是“家常便饭”,很多人一年到头也没有多少假期。
这样的状态在土建工程主管张桢身上格外明显,过去一个月,她的工作几乎“忙到飞起”,为了保证项目顺利交付,每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二点,她基本都在建筑工地检查施工漏洞、监督工程质量,一天下来至少得走一两万步。
“每天要不停的跑现场,有的时候没有电梯就得一层层爬楼梯,有时一栋楼要爬20多层,一天可能要跑好几趟。”张桢说道。
2020年4月,张桢入职碧桂园负责项目工程管理,作为一名女工程师,她也要和同行一样每天驻扎在工地,大到整个项目全年的施工进度规划,小到每一间房屋墙体、梁柱、地面的施工细节,都是她要操心的事情。
张桢检查施工细节
在碧桂园,工程质量管控流程近乎严苛,每个项目都要经过集团每季度的质量巡检和不定期飞检的考核,特别在房屋交付前,户内、公区、外立面、园建绿化等检查项就多达800余个,把好质量关就是张桢这些工程师们的职责。
在碧桂园工作三年来,她共参与完成6000多套房屋的交付,而这背后,是在工地夜以继日的辛苦工作。由于张桢的爱人也同为公司的建筑工程师,两人的生活基本都被忙碌的工作占据。
“我觉得最难的就是照顾家庭,现在小孩基本都靠父母来带,我只有周末能回去一天看看孩子。”这让张桢感到很矛盾,而眼下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在张桢的大学,当年同宿舍六个土木工程专业的女生,如今只有两个还在建筑一线工作。她认为,建筑行业对于女性而言挑战尤为艰巨,这不仅体现在工作强度和艰苦的环境上,更体现在工作与家庭的协调中。
此外,在建筑业这样一个男性占绝大多数的领域,女性从业者们还需要面对许多质疑和偏见。
“比如我今天带着工人去工地干活,有不认识的工人就问我是干嘛的,我说我管现场,他的反应就很诧异,可能大家理解的建筑行业里面干工程的都是男的。”
张桢笑言,这样的质疑在自己的职业生涯里并不鲜见,悬殊的男女比例和女性在行业里的困境或许也是让一些年轻人劝退的原因。
蓝图与梦想
不过,尽管从业者高龄化已经成为建筑业面临的一个困境,但仍有许多像张桢、王喜民一样的年轻人选择进入行业。
“我是觉得大学学了四年的专业,不干这个有点浪费大学时光,其实在现场的工作很有趣,尤其在工地看到房子从一片荒地开始一点点盖起来,经过精细打磨、最后顺利交付给业主,就觉得很有成就感。”
在张桢眼中,让蓝图落地成为现实,是她进入行业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不断打破外界对“女工程师”的刻板印象也是让她坚持至今的动力。
她仍然记得刚工作的那段时间,许多工人对自己提出的意见都会心存怀疑,在他们的脸上仿佛可以读出“一个刚毕业的女孩子能懂什么”这样的潜台词,“在建筑这样的传统行业里面,女工程师几乎是凤毛麟角,想要在行业中脱颖而出是非常难的。”张桢说道。
为了改变人们的偏见,她不仅把图纸和规范牢记于心,还在现场直接指出问题的症结,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她不仅证明了自己,也让项目得以顺利进行。“我觉得以理服人是很重要的,只有在专业上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向外界证明自己的能力。”
在张桢看来,女工程师不仅不会比男性专业能力差,相反还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在沟通方式上,女性常常更有同理心和换位思考能力,也更注意表达的方式方法,这在协调多个施工单位、处理现场问题矛盾的时候尤为重要。
“有时候我们女性同行私下也会讨论这个问题,提到业内优秀的女工程师也会非常佩服,这也是我想要努力的目标。”张桢表示。
对于90后海归王喜民来说,投身建筑一线,更是一个“回归初心”的过程。
2017年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毕业后,王喜民作为海外优秀人才被选拔进入了碧桂园“超级碧业生”计划,先后在投资、开发、高管办公室等多个部门轮岗,四年之后,他选择回到一线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尽管工地条件艰苦,但在他看来,却能给予他沉淀和积累的机会。
“我觉得项目一线才是真正的‘战场’。因为管理都是围绕着一线展开的,只有知道现场真真实实发生过什么事情,才有可能找到问题的痛点和难点在哪里。我希望能在工程师的岗位上不断沉淀和积累经验,更好地解决项目中的实际问题。”
如今,王喜民基本每天都奔波于工地现场,检查施工进度、协调施工单位、管理工程质量,在他看来,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一个不变的原则那就是“以客户为中心”。
王喜民向客户讲解施工工艺
“建筑工程最重要的是质量、安全和进度,我们强调过程精品、完美交付,我们对项目团队和施工单位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如果这个房子是你自己的或者亲戚朋友的,你会对工程怎么管理、怎么提要求?’我觉得只有真正以客户为中心,从人们的需求出发,才能切实提高我们的产品力和服务力。”王喜民说道。
“新工匠”的变与不变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曾有一句名言,“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其中设计感也许是一座建筑的核心,而建筑的真正灵魂却是看不到的处处匠心。”
从一纸蓝图,到施工建设、反复打磨,每一座建筑的诞生,都离不开工程师和建筑工人的匠心筑造。所谓工匠精神,也正是基于人们对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的追求。
202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就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明确提出,到 2025年,中级工以上建筑工人达1000万人以上。到2035年,形成一支秉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建筑工人大军。
“时代在不断发展,行业知识和技术也在不断推进革新,这就对我们一线从业人员提出要不断学习新动态、新知识的要求,才能不被行业所淘汰。”在90后工程师董越看来,新时代下,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在建筑领域有更多前沿的创新技术为行业带来改变,智能建造就是其中之一。
“智能建造不仅可以保障施工安全,同时也能提高施工效率。”作为碧桂园的一名高级工程经理,董越在平时的工作中深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董越在现场检查施工进度
“比如建筑机器人的使用就可以促进降本增效,像是混凝土天花打磨机器人,施工效率比人工打磨高出许多,自动吸尘的功能还能够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灰尘对工人的危害。”
碧桂园建筑机器人施工现场
他介绍,目前碧桂园许多在建工程项目中,垃圾清理机器人、磨光机器人、瓷砖铺贴机器人都已投入使用,成为了建筑工地上的“好帮手”。
“创新是工匠精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觉得新一代的从业者对这些新兴事物的接受能力是比较强的,但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变化,工程师们对质量和安全的追求是不变的。”对张桢来说,建筑工程并不只是房屋本身,在其背后还有无数的人和他们的家庭,一个好的房子更关系到每个人的幸福。
“2022年以来,碧桂园不断深化强基行动,通过工程区域联检、材料联合抽检、桩基飞检及优化、交付维保等一系列工作保障工程质量,这背后也正是源于对工匠精神的坚守。”
张桢介绍,今年四月起,碧桂园还在全集团范围内启动了第三届“工程师文化季”活动,在为期三个月时间内,围绕“客户至上·质量为先”的主题自上而下开展标杆评选、知识竞赛、专家分享等活动,“工匠精神”已经成为每一位碧桂园工程师的使命。
“尽管提到工匠精神,人们常常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但其实它就隐藏在每一个细节之中。”在王喜民眼中,小小的一个工序,只要一个环节不合格,或者工序出现倒置,就有可能造成最终结果的巨大偏差,而建筑人的匠心就存在于这毫厘之间。
作者:倪一
catalogs:115814;contentid:11491428;publishdate:2023-06-18;author:熊宪斌;file:1687073701448-89a1923a-838b-41d2-a72d-0b1b72c15809;source:29;from:中国新闻周刊;timestamp:2023-06-18 15:34:55;
相关文章: